抗疫與「核選項」:北京的選擇

新冠病毒非得以效力更高的mRNA 疫苗來應對不可,只要是本土自主研發就可以了;「政治病毒」非得以「民主」來應對不可,只要是中國式民主就可以了——這亦成為了北京消滅新冠病毒及「政治病毒」的新指導原則。

新年伊始,本來想談些輕鬆的,不過2021 年無論對於國家或香港,政治上皆是極具重要意義的一年,所以還是用兩個類比開始吧。

2021 年是中國式民主正式出台,國家主動與西方爭奪對「民主」的話語權、詮釋權的重要一年,其影響亦立刻波及香港,使本港政制迅速變軌,正式揮別西方式民主。值得玩味的是,其背後的心態與考量,卻與國家的抗疫策略相似。

我們也清楚,對於新冠病毒,國家一直採取「清零」政策,但近日西安淪為「重災區」,較早前西安市宣布封城,所有人「不出戶、不聚集」,直至檢測結果全屬陰性。

國產mRNA疫苗與中國式民主

據消息指,官方公布西安市新冠疫苗接種率早已超過95% ,接近全民接種,現在疫情卻持續擴大,證明國產滅活疫苗對於應對新毒株的保護作用有限,相信中國當局對此也知之甚詳,清楚需要效力更高的mRNA疫苗。

即使國外的 mRNA 疫苗早獲復星醫藥代理,但是更為當局所重視的是,中國要在本土自主研發一支國產 mRNA 疫苗,因此當局迄今未批准任何一款國外新冠疫苗緊急使用或上市。直至去年11 月,沃森生物mRNA 疫苗終獲批進行加強接種(第三劑)的三期臨牀試驗,距離獲批上市已相當接近──中國要卡住BioNTech ,研製自己的 mRNA 疫苗的目標,快將達成。

細看之下,這不就像中國式民主出台的歷程嗎?面對西方的「政治病毒」,北京一直採取「零容忍」政策,可是其「政治疫苗」──意識形態和政治號召──卻有如國產滅活疫苗般效力有限,比不上國外的mRNA 疫苗。

如果換作是以前的思路,儘管會讓復星引進BioNTech這些西方「代替品」以備不時之需,但北京仍會堅持自己走的是威權或非民主的道路;然而如此還是會像西安市那樣,即使接種率超過95% ,仍不足以達到群體免疫,危機隨時會發生。

但現在中共想通了:新冠病毒非得以效力更高的mRNA 疫苗來應對不可,只要是本土自主研發就可以了;「政治病毒」非得以「民主」來應對不可,只要是中國式民主就可以了──這亦成為了北京消滅新冠病毒及「政治病毒」的新指導原則,今後將會在這兩條戰線上與西方正面交鋒。

主宰成敗的「核選項」

早前筆者在一個訪問中,提到這次新選制下的首場立法會選舉,隨着民主派在體制內消失,中間派亦一併「滅絕」:「去年(作者按:2020 年)我們發起『希望聯盟』提出中間路線,為的是防止民主派『35 +』或建制派主導立法會,導致北京啟動『核選項』。現在『核選項』早已啟動,中間路線在社會上,亦再沒有市場了。」

只要我們細心回顧,不難發現2019年至2020年的政治關鍵,就在於「核選項」這3 個字上面──反對者滿以為北京不敢啟動「核選項」(例如實施《港區國安法》或出動解放軍),因而才不斷循同一路徑進攻;而北京正是敢於啟動「核選項」,才贏得了這場「戰爭」。

談到「核選項」,最具參考價值的類比固然是二戰中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但實際上美軍投擲原子彈之前兩軍的發展路徑卻更為重要,令啟動「核選項」逐漸變得不可避免──由2008年起至2020年破局,香港與北京博弈的軌迹也可以用日美戰爭來推演。

談到「核選項」,最具參考價值的類比是二戰中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Shutterstock)
談到「核選項」,最具參考價值的類比是二戰中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Shutterstock)

從神話到神風

下面容我借用一下電影《永遠的0》以及一些網絡文章的內容:二戰時,日軍的零式戰鬥機雖然性能優秀、續航能力長,但為了減輕重量,沒有安裝自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動滅火裝置,飛行員也沒有裝甲保護,機體中彈就可能起火,飛行員非死即傷。

而美製戰鬥機不光有厚重的裝甲,還在駕駛員背後裝設防彈板,空襲行動更指派潛水艇,營救在海上迫降的飛行員。除了重視人命,更重要的是飛行員能帶着失敗的教訓成長,變得更加熟練。隨着戰爭推移,「零戰」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一直以來,民主派擁有反對派的光環及天然優勢,如同性能優秀的零式戰鬥機,造就了不敗的「零戰神話」,建制派即使扭盡六壬,只能勉強維持所謂的六四比。但後來建制派的資源愈見充足,亦開始懂得打選戰,其成員也能帶着失敗的經驗成長,再加上本身制度向他們傾斜,令民主派的優勢逐漸被削弱。自2017 年起,建制派的基本優勢已被確立,如非反修例風波爆發,民主派早已神話不再。

反修例運動背後的強大民意支持,實際上掩蓋了運動屬體制以外的孤注一擲之舉這一事實。在多番示威遊行都未能令政府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以及「7·21 事件」發生後,運動發生了重大轉折,示威者採取更高風險的行動,全港爆發激烈示威。

筆者特地提到這段歷史,是因為它對北京啟動「核選項」有着直接促進作用,其邏輯以至推演過程,亦與從日軍投入使用「神風特攻隊」到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一段歷史相近。

「特攻」的一廂情願與適得其反

「神風特攻隊」是二戰末期日軍為了對抗美軍的強大優勢,對美軍目標實施自殺式攻擊的特殊部隊。其目的是讓年輕士兵經過簡單訓練後,藉着破壞美軍航空母艦,癱瘓其作戰能力,以換取日本政府對美停火談判的優勢。

不過實際上,由於年輕士兵沒有接受過真正的飛行訓練,能夠成功避過敵軍攻擊撞向航空母艦的機會極微,基本上是白白去送死,對戰爭根本毫無幫助。

筆者不是說示威者採取自殺式攻擊,而是想帶出,他們激烈且帶暴力性的示威行動,雖然可能曾為特朗普政府及西方各國換取對華談判的優勢,但面對警察時大多是一哄而散、四圍逃竄,根本毫無效果,最後更淪為發泄性的破壞,對運動毫無幫助。

在另一層面,神風特攻隊的行為與日軍不願投降也不善待俘虜的思想混合,在美國民間塑造出日本人野蠻、殘酷又瘋狂的形象,反而更強化了「對日作戰應毫不留情」的輿論,一定程度上促成並合理化了轟炸日本城市和投擲原子彈等行動。

同樣地,在反修例運動期間,示威者的行動也很大程度給予了北京當局及大陸民間類似的觀感與印象,最後反而促成並合理化了北京啟動「核選項」的決定。

歷史終會為鼓動責任翻案

神風特攻隊的戰術造成約4000 名日本青年的死難,從結果上來看,他們的勇敢犧牲只換來了原子彈爆炸和無條件投降。相較之下,在反修例運動中,警方拘捕超過1 萬人,當中大多是年輕人,這樣的犧牲對運動毫無助益,卻斷送了他們的寶貴前程,對日後香港的重建也是一種傷害。

儘管目前各方對於反修例風波仍處於一種情緒性反彈當中,但對於誰鼓動學生和年輕人參加注定沒有效果的示威行動,白白讓他們犧牲,令香港從此變色,歷史終有一天會為此翻案的。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袁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