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仍充滿着變數,市民都帶着不安、恐懼,故也很易躁動起來。我也天天戴口罩,離家後就小心翼翼。最近看到常霖法師的開示:「要小心,但不過分擔心。」才稍為寬心的生活。香港在社運後又遇疫情,生活不一樣了,但這些到底是外在因素,我們能否活得自在,還是給環境牽動着內心,活在或悲觀,或無奈,或憤怒情緒中,都得看我們能否看清楚內在的我,由內心的真我主導心情、行為,佛教的禪觀能引至正面生活態度。
「如果我們想要生活得平靜,就必須建立一個不為外在世界操縱的精神基礎。通常我們日常活動會持續受外在環境影響、控制或擺布。因此,我們心靈從不能安歇。大可以說,我們的痛苦就是因為外在世界不稱我們的意生起。嫉妒、猜忌和仇恨的情緒無時或已……只要心在動,它就不能精確反映外在世界的各方各面,所以我們不能指望靠一顆躁動的心作出清楚判斷。」日本禪修者山田耕雲在《禪的正門》一書這樣說。
真正的自利者,必須先放棄自私
密宗的嘉旺竹巴法王在《狂慧手札》也有相近教導︰「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無論是感受上或情緒上認為的好或壞,都不是生於外在,都是跟隨由心所創造的好或壞的習氣而來的結果;如果我們能持有這種正確的了解,無論是否對佛教有信解或認知,都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莫大的助益。」
香港社會分化已是不爭的現實,在處理疫情上也有對抗性的不同觀點。疫情無常,不確定性很大,各持己見只會大家都不開心,也無法全民集中精神和資源抗疫。「真正的自利者,必須先放棄自私,為他人的福祉努力,這是靈性方面的闡釋。即使你沒有宗教信仰,因果法則應該足以讓你明白這一點。既然我是佛教徒,你可能會認為我是從佛教的角度而說出這番話。但是你應該可以通過思維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來理解。例如,你家人不開心,你自己也會不快樂,所以讓自己變得快樂,我們就必須先使家人變得開心和滿足。」(《夢參長老法語》)
香港是我們的大家庭,700萬人觀點不同正常不過,一位法師說,就算「沒意見」,保持中立也是一種立場。所以表達意見後,希望大家能創造同舟共濟的空間,一起面對危機。祝福香港。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