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香港教育建構成大灣區亮點

只要善加應用和規劃,香港絕對有能力成為高等學府的領頭羊;只要政策加以配合讓內地一級科研教授往來訪問,加上香港享有的「一國兩制」優勢,香港穩操勝券。

還有幾多人記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這個概念?那是近20年前廣東省提出的發展鴻圖,包括九個省和兩個特區,當年企圖建立一個跨省級行政區。雖然第一屆泛珠論壇在香港揭幕,港人並不在意,教育界方面除了少數通識教育科老師外大多無加理會。與九個省廣大幅員對比,香港這一個小點很易就被忽視。

因為大灣區合作這個被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中的新策略的出台,現時泛珠概念差不多已淡出了。大灣區包括了廣東省的九個市、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基本上是個城市群協作;區域幅員比泛珠三角少得多,比半個廣東省還要小,但港澳的重要性明顯增強了。

可能有些港人仍攪不清泛珠、大灣區的分別,覺得香港就如在泛珠鴻圖中不太起眼,甚至擔心會被融合掉、泡沫化,對大灣區發展規劃仍抱有不安感。所以本屆政府加緊宣傳推動大灣區建設和多加聯繫,比之前推泛珠時落力得多。其實在規劃文件中早已列明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是四大中心城市,各有專長和任務的。

大灣區機遇處處

因為人們拋不開區域整合中香港是個小不點,時刻擔心香港會被吃掉,對未來總是欠缺信心。當港府苦口婆心指出,未來大灣區將會是香港的巨大市場(以人口計暴脹十倍有多)、港青可發展的空間是無限大的、不論科創事業或傳統生意會有大量機遇,但社會和少部份傳媒仍抱着懷疑態度。

和香港不同,澳門持着相反態度;雖然以體質論(面積、人口、經濟實力)遠小於香港,卻懷着無比信心擁抱大灣區,短短幾年間早已飲了無數頭啖湯,爭取到不少經濟實利。

坊間海量的文宣都指出,發展大灣區帶來大量機會,港人只要乘搭好這班順風車就有好日子過。或許宣傳工作做得太過到位,人們論及大灣區時總離不開「機遇」。

除了搭順風車,港人絕對有能力做駕駛的工作;當年開發四個經濟特區,不少廠商就充當司機角色,負責開動火車頭!何況現在已是一國之下,香港人不只乘搭順車,也應該爭取駕車。

香港教育的逆向機遇

以教育範疇來說吧。我們聽得最多的是,大灣區為港生提供大量發展好機會,故要做好生涯規劃。大灣區有不少升學機會,又是科技創新的龍頭,更是接駁十數億的龐大市場,學生應瞄準這個方向;但卻招來「把香港下一代推去大灣區」的責難聲。要經營灣區,甚至全國的市場,人不一定要在當地常居;現代訊息發達的科技,在港生活而遙控各地生意絕對可行。

因生源再度出現危機,業界又有聲音要求開放大灣區居民到港唸中小學,以解燃眉之急!這個「事急馬行田」的策略,當然並不完美。不妨嘗試運用逆向思維來思考多一次。

大灣區有人口、有市場、有技術,但缺少港人全球化視野和幾十年東西方狹縫求生的經驗。當大灣區發展起來時,這種港式才能正是急需的人才。港人這種能耐源自香港式教育,特別是不怕外語和腦筋轉得快的特質;所以把港式教育保育起來是為最急切的。再有人提出要改革教育時,千萬要保留港式教育的這個特色。這也將是吸引大灣區家長送子女來港升學的因素。

港式教育的新商機

大灣人仍是看好港式教育,甚至澳門家長都願送子女來港就讀;但居所是個難題。逆向一想就可見到這是一門新生意:就如港人送子女往英美留學而造就了當地的宿舍、褓母行業那般,為何香港不能發展專為內地升中生而設的寄宿褓母服務?他們甚至可以每周回家一次或家長來港探訪,同時增加內地家長到港消費的意欲。

相信香港優質大專院校的密度是整個大灣區之冠。只要善加應用和規劃,香港絕對有能力成為高等學府的領頭羊;只要政策加以配合讓內地一級科研教授往來訪問,加上香港享有的「一國兩制」優勢,香港穩操勝券。

上述兩三事例簡單說明了,我們需要逆向思維就不會被大灣區吃掉;反之,香港憑歷年練得的基礎,應該爭取做中心點。教育上已有不少亮點。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