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會患得患失,人如果沒有「得」的心理,就不會有「失」的煩惱。
一般人常會患得患失,以致心境無法安定,思慮無法澄澈,心靈時時隨着外境的變化而起伏動盪。與人相處,往往為了自我的利益而勾心鬥角,既患得又患失,終日為憂愁纏縛。其實,人如果沒有「得」的心理,就不會有「失」的煩惱。
從慾所生 因慾生憂
人生活在最平常、最平淡的日子裏,心理最為安定。在平凡清淡中過着安詳而有意義的人生,因為沒有患得之心,相對的便沒有患失之苦。反之一味追求愛慾,得不到滿足,就會沉溺於憂愁惶恐之中;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容易喪失自信,怯懦逃避。
佛陀說,眾生之苦是從慾所生,因慾生憂,因憂生怖。人們的煩惱都是因為慾念而起,而慾念就像一個破桶一樣,無論添進多少水也會逐漸漏失,永遠填不滿。慾望得不到滿足所以會有憂愁,有憂愁就會生起驚惶不安之心。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求而不得是苦;求得之後仍無法滿足,禁不起愛慾的鼓動及外界的誘惑,又永無盡期地渴求,有如洶湧的波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無限的愛慾與情慾,就是人生痛苦的因由。
得時不貪着 失時無罣礙
因此,想去除煩惱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念。
心滿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無不視為美景春光,感覺非常滿足快樂;不知足的人,即使享有人間最豐富的物質生活,也難遣心靈空虛之苦。所以我們常說「捨得、捨得」,能「捨」即能「得」;待人處事若抱着無量的慈悲、歡喜心,付出而無所求,就能事事如意。
我們應該具備充分的信心,拿出勇氣降伏憂愁、慾念;得時不貪着、失時無罣礙,就能打開煩惱之縛,心靈自在輕安。
原刊於《歡喜自在》,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