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規矩,標明言行的界線,能「防非止惡」,防止未犯的錯誤發生,已犯的錯誤也能及時停止,一如現在的電腦搭起防火牆,不會輕易地讓駭客入侵。持戒有如穿戴慧命的盔甲,我們若沒有戒的保護,容易沉溺於感官享受,難以滿足,也會因而心生瞋恚,甚至犯下殺、盜、淫的惡行。好好持戒,即能常保內心寧靜,思慮清晰。
多年前有次前往慈濟大學,醫學院附近正在施工鋪路,用一條鐵鍊圍着。我們一群人要經過彼處,有位同仁見狀趕緊將鐵鍊放下,說:「師父,已經很低了,可以過了。」但我仍站在原地。
我對他們說:「如果已經完工,鍊子收起來,自然可以過;有鍊子在,表示不能通行,即使再低也不能過去。」多數人沒有嚴謹持戒的觀念,一看鍊子降低,便一腳跨越過去,其實界線仍在;即使只是條繩子做封鎖線,也應視若圍牆而不踰矩。
戒是人倫之本
凡夫的心起伏不定,一切錯誤都是從心念開始。所以大家要「戒慎虔誠」,以戒調整自己,做到誠正信實,圓滿人格。
以戒律己,淨心寡欲,涵養禮節品德,舉止合乎規矩,就不容易犯錯;人人如此,社會自然祥和。具有人倫道德的祥和社會,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所以戒是人倫之本。
佛教徒無論在家、出家,都必定要持戒。佛陀為何要制戒?因為佛陀覺悟之後,為了讓眾生體悟本具的清淨佛性,用40多年的時間應機說法;但是這段時間內,僧團中有人舉止失宜,障礙修行,於是為了讓僧團規律生活,使佛法傳承於後世,便制定了戒律。此後,歷代祖師大德再增加戒律,發展到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為何會有這麼多條戒?無不是為了調伏人的習氣。
佛陀度眾,並非「點石成金」般速成,而是如同淘洗沙金般,將凡夫的習氣經由一再篩洗,逐漸顯現本具佛性。修習「戒、定、慧」,是以戒護心,心定於正確的方向,智慧因此而生。
原刊於《有禮達理──人文素質的涵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