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前總監陳婉瑩教授撰文,談及基因組編輯香港峰會來到香港的緣起、對香港的意義,和基因編輯所引起的爭議和輿論風暴,她又邀請北大北京大學生物學博士、《知識分子》特邀評論員劉新星撰文,論及為何科學家反對基因編輯;文章一組三篇,分兩次刊登,第二篇如下:
11月26日,周一,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前一天中午,我在網絡上看到MIT《技術評論》的獨家報道﹕「全世界第一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主事者是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賀建奎。上網搜索,美聯社也發新聞了。我跳起來,大件事!
我對賀建奎用的基因改造技術CRISPR有印象,是因為半年前看了美國新聞節目《60分鐘》介紹這個新科技,節目主角是基因編輯的發明者之一、babyface的生物工程師張鋒,他37歲,河北石家莊出生,11歲隨母親去美國,現是MIT終身教授。
再查基因編輯峰會的日程,原來賀建奎將出場演講,張鋒也是講者,全世界這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都來了香港!
整個下午,新聞在升溫,中午科學界反應強烈,122名中國科學家聯名強烈譴責「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直接進行人體實驗,違反科學道德倫理。基因編輯峰會的籌委會也發聲明了。
晚上,北京的《知識分子》網絡雜誌主編李曉明發來微信﹕「您那邊有記者同仁可以與《知識分子》合作報道嗎?」我替《知識分子》寫過稿,欣賞他們的嚴謹和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努力。但是,媒體都在找freelancer,哪裏能找到人?我說:「我整天在注意這個報道,我做你們的記者吧。」
峰會第一天大早,李曉明把我加進「香港現場發來報道」的微信群裏面,群裏15人有坐鎮北京的編輯、翻譯、臨時在港招募的港大和北大博士。我也找了港大一個高年級理科博士生。整天,我們在群裏實時發會場的目擊新聞、短訊、照片,互相查證、核實。編輯把微信轉發到博客。北京的編輯透過直播,報道發言的內容,但還是要人在現場掌握事情發展的脈搏、約專家訪問,和耳聽八方跟蹤會場外的動態。
現代新聞業靠團隊合作和專業知識
晚上。我替《知識分子》寫了五點首天峰會快評,題為〈震驚與克制﹕直擊基因編輯香港峰會〉,摘要如下﹕
- 大會官方克制,第一天的大會上,公開發言的講者沒有直接提到賀建奎的事情,據接近大會組織委員會的消息,會方對賀的基因工程一無所知,到開會前夕才得到消息,大為震驚;
- 大會譴責賀的最強聲音來自中國專家,發言指出國家管理條例嚴禁基因修飾的胚胎植入人或動物的生殖系統;
- 中國專家的價值共同體在國際上發揮影響力。專家們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譴責賀,得到國際科學界和媒體的注意和尊重;
- 社交媒體的威力。內地專業和社交媒體的結合,反映了民間社會的自動糾正能力。賀的消息傳出後,社交媒體的評論和點擊量以千萬計,另外專業媒體的採訪和調查,點出賀背後的千絲萬縷商業關係;
- 國際交流,建立共識。中外專家同台交流、溝通,同時承認技術發展太快,必須加強社會的認知、文化、管理、法規建設。這是賀建奎事件所促成、意料之外的結果。
以後兩天,我在峰會和《知識分子》的報道群裏面學到很多東西,很愉快地和很專業的編輯和一批熱情而有學問的年輕人合作。新聞風暴一周,讓我又一趟體會到現代新聞的複雜性,需要團隊作業,科學報道更需要專業的知識背景。香港大力推動科研之際,也該大力提供科技新聞的培訓。
有記者接到禁令不能發稿
內地有很多優秀的新聞人,只要有機會,絕對能在國際上和港媒國際媒體競爭。可惜到了峰會第二天下午,在會場已有記者接到禁令,不能發稿了,然後,網絡上有些文章開始消失。熱情又專業的記者無用武之地,是公眾的損失。
基因編輯的故事在香港只是一個開始,突發事件以外,還有很多深層內幕有待揭露。比如在新聞爆出的第一天,內地記者使用「天眼查」App,查到賀建奎是七家公司的股東、六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七家公司的總註冊資本達1.51億元人民幣,其中最早成立的瀚海基因,在今年4月剛宣布得到1.18億元人民幣的融資。瀚海的科技顧問團,有賀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博士導師教授,以及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的導師。這些關係有待進一步的調查。
基因工程是一個商業利益潛力巨大的產業。譬如張鋒就是兩家生化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其中一家已經上市,三年來融資2.1億美元。科學界對倫理的討論,還沒深入到商業利益的環節。媒體也有責任跟着錢走(follow the money),幫助公眾了解科技、商業和醫療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