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小時候,媽媽通過引導我的興趣,讓我積累了大量知識。(Pixabay)
早前應邀在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進行分享,以下是演辭的節錄:
今天在座有不少家長,也有不少未來的家長(眾笑)。的確,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我的爸爸是個企業行政人員,經常出差公幹,擔起賺錢養家的重任。平日在家中陪我學習的,則是全職家庭主婦的媽媽。
記得小時候曾問媽媽:「你的法國文學博士論文是做什麼的?」她說是關於法國作家Jean Giono的思想結構。我又問:「研究一個作家這麼狹窄,有什麼用呢?」媽媽微笑着答道:「讀博士不單是為了知識,更是為了培養一種思維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時候,媽媽通過引導我的興趣,讓我積累了大量知識。她既給我講《孤星淚》等文學經典,又給我看《貞觀長歌》等中國歷史劇集。我喜歡足球,媽媽就讓我看《進攻足球》雜誌,我從中學到了許多詞彙。例如雜誌用「步大力雄」來形容英格蘭前鋒希斯基,我在學校功課便用「步大力雄」來形容大象,怎料老師沒有見過這個詞語,圈起來打了個問號。此外,我也因為看足球而學到了大量地理知識。中三時去南沙遊學,我在旅遊巴上跟地理老師玩「鬥講國家名」遊戲,他講不到幾十個已告敗北,然後全程沒有再跟我說話。
知識能力 相輔相成
我的學業拋離同儕的分水嶺,是小學三年級因「沙士」停課的幾個月。當時媽媽在家裏跟我一起把 Magic Tree House 童話叢書翻譯成中文。我最初不明白翻譯這些兒戲的書有什麼用,但不久發現我的中英文都突飛猛進,原來媽媽的重點已從「知識的積累」轉到「能力的培養」。同時,媽媽還教我要有宏觀思維,掌握不同學問分支的全盤關係,也培養了我的批判性思維,所以我經常發現書本和論文的錯誤。或許這些就是小時候媽媽說的「終身學習的能力」吧。
接着幾年,雖然我在數理方面的能力有較多比賽機會去展現,高中選修的也是物理、化學、經濟,但我仍對所有知識領域都充滿興趣。剛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選修了一些歷史和哲學的課程;不知何故,我的論文成績比幾乎所有三、四年級的歷史、哲學主修生都更好。我這才再一次體會到媽媽的苦心孤詣和高瞻遠矚:她不但為我從小累積了文理學問的無數磚瓦,更教曉我如何用這些磚瓦築成高樓大廈。沒有知識,就沒有培養能力的基礎;沒有能力,就沒有學習更多知識的條件。只有當知識和能力並重,才能融會貫通,成就學問。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