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去理髮,相熟的理髮師吹髮時,在我頭上胡搓亂掃一番,最後在額前輕輕一撥,對我說:這就是韓國風格。我一照鏡,額髮鬆漲而劉海貼額彎垂,果然像個大熱韓風裝。
我好奇問:有沒有香港風格呢?
理髮師說:沒有。
我問:為什麼呢?
照例地,我問不出答案。
香港那麼多理髮師,香港那麼講潮流,為什麼沒有創造出一種香港風格髮型呢?是電視電影不配合?是香港明星都講個性?在香港,我很少可以問到答案。似乎香港人日日奔忙,對於尋根究柢,沒有多少精力。
香港訊息那麼自由,我們又講究潮流,按理我們可以創很多可以吹到日韓的潮流啊。為什麼這些年來,連從前香港人覺得土氣的韓國,都能韓流橫掃了,我們還是跟貼潮流,而不是領導潮流呢?
對於本土,我有期待。但是⋯⋯
香港之「最」
前一陣離港旅行兩周,久違了香港報紙。一回來,讀到金融界出身的時事評論者說,「170多年來,中、西、港所有最好、最靚、最實用、最高效的文化,都已在這個全球最自由的地方開花結果。」嘩,這麼厲害,這麼多個最字,我想唐代的長安、揚州,宋元的杭州、泉州也未必敢講這樣的話,尤其是說都已開花結果!開花結果之後是什麼?按自然界規律,恐怕是花果飄零,尋求他土吧?
按中國文化的精神,雖然不斷努力,但是對世事變幻總帶謙卑,一切留有餘地,不說得過滿。如果經常認為自己已經最好、最高效,則驕兵必敗。吸收盡了中國文化所有最好並且開花結果的地方,怎麼會容許自己驕橫招敗呢?
吹噓本土文化
這十多年,有些人不斷吹噓中國大陸上已失落了中國文化,香港接收了中國文化的精華。後來台灣也加入這種吹噓,在去中國化中,把中國文化精萃攬上己身。就如陳水扁一面拼命去中國化,一面要其妻以文化交流名義,拿著台北故宮的中國國寶去外國展覽。說實在的,兩相比較,要吹中國文化的水平,台灣比香港略高一些,因為1949年前後去台灣的文化人數量多,去到後能發揮的機會也稍微大一些(當然,被摧殘的機率也高一些)。
縱使吹噓本土,我們也該細細分析在港、台開花結果的是什麼中國文化。由於人口結構問題,恐怕最精華部分的中國文化,在香港鋪展不足,也沒能紮深生根。金融界人可能真認為自己最高效、最實用,文化界人嘛,我不知道香港的中國文化是否最好、最靚。我看的中國文化記載,比我在香港見的,細膩深邃許多,創造力強許多。
我們不去檢查不足,就讓香港讀者看慣這些「香港之最」的言論,尤其讓香港年輕人信以為真,真的不擔心香港人會變得自我中心嗎?
至於香港融合中西,這點我很贊同,但說融合到最好,就難以苟同了。
我在美國讀文學,遇到幾個中文系畢業的中國大陸同學。那學系的課程及考試是出了名深而廣,那個學位試閱讀書單底面印上,足有十頁紙,課程教的與學位試考的,又不是一回事。連本科讀外國文學的優異生都招架困難,說要讀到以頭撞牆(她真的這麼說,譯成中文極貼合廣東俗語),我們自然也叫苦連天。我是平生考試,第一次求助雞精書,那些西方名著磚頭般厚,最少先把它們的情節、人物弄明白。看我的中國大陸同學,對西方名著之熟悉,竟然跟西種學生並駕齊驅!我才知道同是中文系,卻只有我一個人要從西方文學基本做起。問大陸同學怎麼這樣熟悉西洋,他們說大學時早就讀過了。喲!你們不是中文系嗎?他說中文系也讀很多西洋文學。回港之後,我回校興「師」問「罪」,老師說他們也曾想過推行,最後不了了之。
我接觸的老外知識人,普遍的知識面也比香港的知識人廣。他們接觸知識的傳媒渠道,也比香港的水平高。只舉 Ted Talk 為一隅,搞出互聯網的美國用互聯網傳播美好思想,我們卻用來傳播無端無理無據的仇恨。
全球化議題泛濫的時候,害怕被美國全球化淹沒的,都說越本土,就越世界。這對得很。但反過來也應該留意到,越知道世界的水平──包括中國的水平,才越知道本土的位置。對於年輕人,這一點更重要。我不是「唱衰」香港,只是忠言逆耳利於行,永遠不驕不餒,才是正路。
我期待有一天去理髮,理出一個熱傳於他國的香港風格髮型。
原文刊於《橙新聞》,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