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由灼見名家教室與親子王國合辦系列講座,「愉快有效學習名家系列講座」,分別邀請到四位主講嘉賓,包括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陳家偉校長、港大同學會小學黃桂玲校長、耀中教育機構鄭惠儀副校監、香港靈糧堂幼稚園陳曾建樂總校長。
主持:文灼非先生(灼見名家傳媒社長)
第二講主講嘉賓是港大同學會小學黃桂玲校長。講題為「我家孩子幸福嗎?」,當天講座內容整理如下:
我家的三位兒子已長大成人,現在我的生活輕鬆多了。
回望過去,兒子們還年幼時,每當我下班回家後,兒子會立即跑進房間來與我擁抱。當時的生活非常忙碌,每天忙於工作;回家忙於孩子的事,真的十分充實。現在兒子們都長大了,大家各有各忙,一家五口共聚的時間相對減少。為人父母真的很矛盾,當子女年幼時夢想就是:幾時可以甩身?現在卻每天在家庭群組WhatsApp詢問兒子:「今天誰有時間回家吃飯?」。其實孩子的成長其實很快,在座的大多是要照顧年幼子女的年輕家長,我盼望大家能珍惜你們現在這個階段的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時光,努力為孩子積聚幸福正向的能量。我並非學術專家,今天純粹是分享在學校接觸小朋友的經驗和為人母的點滴感受。
學習需要規律卻不是死板的規律
談到幸福,英語就是happy。快樂和幸福有分別嗎?有家長說:「有快樂就有幸福。」我來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帶着當時只有3歲的兒子外出玩了一整天,回家的途中,兒子開心地擁抱着我說:「媽媽,我今天很開心。」。快到家的路上,兒子看到一輛雪糕車,他要我給他買雪糕,由於已接近晚飯時間,所以拒絕了他的要求,兒子就立即大哭起來,非常生氣地說:「我今天非常不開心!」兒子開心的感覺突然180度大轉變,那是因為媽媽拒絕給他買一杯雪糕。由此看來,開心或快樂大概是一種感覺,是即時的情緒感受。中國人會把「幸福」和「快樂/開心」二詞分別表達,因為幸福的感覺是深層的,即使事情並不很順利,經濟條件並不很富足,卻依然包含着一種滿足、安全、穩定的感覺。今天要講的並非如何令小朋友開心,而是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怎樣的環境和成長經驗,包括如何愉快有效地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和學習生活;作為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個人質素,為孩子提供成長的空間,讓孩子真真正正建立幸福感。
從人的慾望來說,要令孩子開心快樂,困難嗎?絕對不難!要手機就買一部手機,要玩具就買新玩具,只要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可以有快樂,但這種開心快樂是剎那間,可能只有三分鐘熱度,而且會不斷要求和改變的。所以,我們要留心的是從小培養孩子深層次的質素,令孩子能有信心、有滿足感、有能力感和有聯繫感。
有些父母認為,只要把最好的給子女,例如是物質、就讀名校,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能培訓比賽等,孩子就有幸福。然而,在青少年研究報告中指出,今天的青少年並非缺乏學習機會,而是缺乏滿足感和生活的意義。曾聽過正生書院一位位初中女學生的故事,她成長在小康之家,彈得一手好鋼琴,曾經就讀名校,卻對生活感到沒有意義,在結識了一群壞朋友後便吸毒做壞事,彷彿在那「小圈子」才找到了自己。正生書院校長曾分享,就讀該校的學生,部分是來自物質並不缺乏的家庭,但他們卻感到生活過得不開心,感到自己並不幸福。如比較我們周邊的地區和國家,香港的經濟並不差,所以我們要留意一點,培養孩子只提供物質是否足夠?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在世界幸福指數近年的調查中,香港排名71,新加坡排名20,排名最高的是歐洲國家,其中芬蘭的孩子讀書是最開心的,而在全球的學習成效研究中,卻成績超卓。我校有老師曾經到芬蘭考察,他分享到芬蘭學校學生只有半天上課,回家毋須做功課,就可以自由自在四處玩耍。由於芬蘭是一個北歐國家,他們的孩子必須接受在野外活動的鍛練,家長和學校會容讓孩子花時間在戶外真實環境下「冒險」和學習。試想想,假如你家孩子讀的學校像芬蘭的學習模式,相信各位家長必定會十分擔憂。港大同學會小學每年派出的調查功課量問卷,家長的回覆是:過多、過少、適中,各佔三分之一。學校也曾收過家長反映:功課太少了。從過去經驗可見,在一、二年級時,家長一般要求愉快學習,最好不用考試,到孩子上了四、五、六年級,家長發現鄰家的孩子每天做三本練習,天天補課,比較之下,就感到自己的孩子讀書不認真。有家長表示,在年幼時感到孩子讀書很快樂,長大後卻感到孩子表現懶散,但實際上,孩子的表現沒有改變,只是家長在不知不覺間,對子女的要求改變了,常擔憂子女考不到心儀的中學、考不上大學,將來找不到好的工作,競爭力不夠……我並不是談論這個想法的改變是對或錯,而是希望父母必須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孩子,著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及責任感,那比盲目的追求分數或上補習班更重要。
重視正向教育
近年在關注個人成長的研究中常談到「正向教育」,正向教育源自正向心理,有澳洲的學校把正向心理發展成「正向教育」,而且推行得相當成功。「正向教育」包括正向關係、情緒、健康、成就感、生活意義和聯繫參與。通過「正向教育」,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完滿豐盛的感覺;所講的並非從學業上取得多少佳績,而是孩子的精神的狀態。我們應該幫助孩子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性格的強項,從而能欣賞自己及不斷地改進,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可改變」的思考(growth mindset) ,這都有助孩子獲取能力感。
建立綜合共通能力
成長過程中,學習的路是漫長的,能力感並不單指學科知識,更包括與人合作溝通,以及個人面對困難的獨立自主解難能力,這都是從生活中培育而來,而不是突然可以擁有的。我們的學科有中、英、數、常的科目,貫穿這些科目,不同的能力都在培養中,透過各科目看到同學合作能力的重要性,我們要提供機會讓他們合作和討論,當中會有爭拗,父母切勿參與其中,就讓子女建立自己辯論能力的機會。香港小家庭較為普遍,子女的數量少,學習相處的機會相對低,若學校能提供機會,在上課時組員與組員之間互相討論、辯論,從中建立溝通、妥協、合作、禮讓的能力,那比只是個人埋頭學習,只求考取高分數更重要。
我認識的一對朋友夫婦,丈夫有中學教育程度,妻子是一位大學畢業生,唯丈夫指出太太完全沒有生活智慧,那是由於妻子在原生家庭裏習慣被照顧,當生活上遇到難題,就不知如何處理,我們知道實際生活中的難題往往與讀書是有分別的。孩子的幸福和滿足感源於自小建立自己的能力,這種感覺累積愈多,將來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就愈夠膽量嘗試,經驗多能力愈強。
曾經有朋友建議我應該要聘請兩位家傭,其中一位放假,另一位可以接替工作,我就可以在假期好好休息。雖然我的工作繁多,然而我卻堅持只聘請一位家傭,因為當家傭星期天放假,我就把握這個機會親自照顧三名兒子,我們一起學習照顧自己、照顧他人。旁人感到我星期天要照顧3名兒子,非常吃力;我卻認為,活在生活的細節上才是最佳學習的時候,要好好珍惜這些機會,我們可以按孩子不同的年紀,給予他們生活體驗,不要讓孩子做一個只會讀書而不懂生活的人。
孩子在成長中有不同的階段
三至五歲的小朋友,大部分是活潑好動的,帶有肌肉發展,喜歡重複學習,常要求父母講同一個故事,仍然津津樂道地聆聽,一齣卡通片看十多次仍然大有興趣,又唱又笑。父母必須要有這種耐性,由於三至五歲的孩子注意力弱,勿讓孩子聆聽講話超過20至30分鐘,最好以簡短的表達為佳,尤其男孩子,一般沒有耐性聆聽,若遇上專注力較弱的,就請孩子重複講一次,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容易發脾氣,要耐心聆聽。
有的家長投訴子女愛駁嘴駁舌,一言九「頂」。偶爾會聽到幼童在街上大罵父母和長輩,而長輩們卻只是還以笑容,更甚有的還稱讚孫兒的講話能力強,年紀小小就會用詞反駁自己,卻沒有注意到孩子因此形成了習慣,動不動就挑戰別人。當孩子成長至六至十歲時,隨便發脾氣、駁斥長輩已成了習慣,這時父母感到尷尬和生氣,感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禮貎;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從小教導孩子在待人接物的態度。
作為父母,你認為應該給孩子什麼?要得到怎樣的照顧?孩子究竟要接受什麼教育?
我們要給一個五星級的家,還是一個和諧的家庭?為子女購買教育基金、人壽保險、買樓基金,還是支持、鼓勵、接納、關心子女?要培養子女有正確的價值觀,讓子女有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還是要滿足父母的期望?個人認為,子女最需要父母陪伴時間,這知易行難的,為人父母工作雖然非常疲累,唯每當回家後,子女走來要求擁抱,要好好珍惜與孩子親密的關係,因為這種情景很快就會因長大而消失,父母要作出取捨,以家庭及子女為重,子女才有安全感。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Needs-Hierarchy Theory)
自我實現需求(實現夢想)
自尊需求(受肯定、尊重)
社會需求(被他人接納)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保障)
生理需求(吃飽、保暖)
總結
要培育幸福的孩子,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考慮──What
關愛與包容必須在生活中學習。
一、 生理需要
二、 誠信正直
三、 有責任感
四、 建立自信心、自尊感——聯繫感、方向感、獨特感、安全感。
五、 學習遵守規律、自律、自立。
六、 學習負責任
七、 懂得欣賞、感激和珍惜。
八、 包容、關心。
九、 正確價值觀
幸福的孩子背後必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 由家庭培養責任感,分擔責任。
二、 學習選擇,承擔後果、捨得。
三、 學習感恩和欣賞
四、 學習尊重、親子(長、幼)角色明顯,禮貎。
五、 學習關懷、分享、包容、寬恕。
六、 學習做事、自己的事自己做。
小錦囊分享──家庭如何塑造人?
正面語言VS盲目讚美,當責備孩子時,分清楚是自己的怒氣,還是要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及對孩子有所期望。年輕人到社會工作,即使成績很好,卻受不了別人的批評,那必定不快樂。
培養欣賞和感恩VS爭競和比較,當孩子比賽時遇到失敗,要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機會,接受不完美,容許失敗,重視努力和過程。
建立有效溝通,製造家庭共同經歷,自小與子女分享共同經歷,分享每天發生的事情。
適當賦予責任及從錯誤中學習。給予自由遊戲、群體遊戲的機會。父母製造機會給子女,在生活上動手做,建立信心,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