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和孩子都問過周海宏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藝術?周海宏這樣回答——讓孩子學藝術,是為了培養孩子體驗幸福的能力。
本文為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在一項在線課程中,做《走進音樂的世界》主題演講。
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線
藝術有什麼用?這個問題與問別人「為什麼要喝茶」的性質是一樣的。茶、咖啡、酒都不是生存必需品,完全可以沒有。但是我們能夠想象生活中沒有茶、沒有咖啡、沒有酒嗎?
為什麼在中國要特別談這個問題?因為這麼多年來,藝術在中國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在中國的中小學裏,如果要停課的話先停什麼課?一定是音樂、體育、美術這三門。
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凡是和考試、加分無關的事,一律被看作是「浪費時間」。有的家長在網上秀自己的育兒經: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的,而這其中,沒有藝術、沒有遊戲、沒有交友,一切和升學無關的東西都沒有。
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把它叫作「結構失衡」——影響人一生幸福的很重要的東西,我們沒有讓孩子們學,卻讓他們學了大量不那麼重要的東西。
教育的第二個問題,是「程序失當」。人的素質發展有關鍵期,在這一時間段內受到的教育會影響終身;而錯過這個時期,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很多家長讓孩子的童年過早地被理性的、知識性的東西填滿。當他們在進行所謂的「早教」、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時候,其實他們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他們剝奪了孩子藝術素質的養成和發展機會。
體驗幸福需要感性素質
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種是理性的,一種是感性的。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與藝術,猶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學習科學,可以了解世界;學習藝術,可以美化世界。
如果從小不重視孩子藝術素質發展的話,會使孩子的一生缺少幸福感。為什麼?因為一個人想要獲得幸福,不只是要完成某一件工作或是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還要擁有體驗幸福的能力。我稱其為感性素質。
比如,為什麼有的人生活得髒、亂、差,單調而乏味?因為這個人的感性素質低,往往就忽略和放棄了對環境對生活的要求。
再比如,一對夫妻吵架,導火索是他們想買一台洗衣機,妻子想買好看的,丈夫認為不需要為此多花200塊錢。表面上看,這是夫妻之間有分歧,實際原因就在於雙方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同,雙方的感性素質有高低。感性素質高的人,往往更願意為美、為享受付出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在裝修新居的時候特別容易吵架的原因。
我有一次坐遊輪去桂林旅遊。在遊輪上看見有兩位乘客,從頭到尾整整3個小時一直在睡大覺。有些人旅遊就是這樣: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大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和這些感性素質低的人搭伴——他們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不是睡覺就是打牌。
一個人想要獲得幸福,首先要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一個細膩、敏感、豐富的人,比一個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質量要高得多。感覺麻木,使很多人失去了本來能夠體驗到的幸福生活。
未來將是「雅者為王」的時代
談幸福可能比較虛無,那麼我們來談一談感性素質尤其是藝術素質在當下的重要性。
過去曾有一段時期,我們國家的產品相比發達國家的產品,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外觀平平,工藝粗糙,使用不人性化。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這些產品的設計者感性素質低。
其實,產品的品質由兩方面組成:一是功能,要實用。一個杯子只要能把水喝進嘴裏,功能就算滿足了。二是審美。實用與審美相加,才構成一個產品的品質。
從能喝水的普通杯子,到有一點設計的杯子,再到設計感很強的杯子,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的不是功能,而是審美,是感性的質量。由此,產品價格隨之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也隨之增加。
但遺憾的是,我們國內的一些企業家,可能由於自身的感性素質不高,一到產品升級換代的時候,就到了瓶頸,始終突破不了。他們搞了很多新功能,卻忽略了審美的提升,不舍得在外觀上增加成本。最後產品換了代,但是並沒有升級。
高端產品和低端產品的區別並不在於功能的不同,而是體驗不一樣。蘋果靠什麼征服了世界?蘋果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把技術變成了藝術,讓產品成為作品。它的核心競爭力,正是感性的智慧。
我甚至覺得,未來是人的感性需求全面升級的時代,未來將是「雅者為王」的時代。
對企業來說,提高員工的感性素質,生死攸關。為什麼說是生死攸關?大家還記得一款叫做波導的手機嗎?當年,波導手機曾經投入幾個億的巨額廣告資金,但是由於外觀難看、使用不人性化,慘遭淘汰。
過去幾年,我幾乎每年都去華為公司。一次我給華為研發團隊做講座,華為的一位管理人員回憶說:華為當年出一款手機,小樣打出來時才發現,手機的長度比設計長4毫米,厚度也比設計厚2毫米。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時企業員工都沒有把外觀審美當作硬性要求。華為的員工中97%都是理工科出身,而中國的理工科教育嚴重缺乏審美和藝術教育。所以後來,華為決定把他們的產品設計中心放在法國,把質檢中心放在日本。
前兩年,我發現華為的一款新手機上沒有品牌的標識,立刻打電話去問。華為的一位高管解釋說,這種金屬拉絲表面印圖案特別不好看,就沒有印。能夠為了美觀而不印商標,可見他們把審美放在了怎樣的高度。
讓愛美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要提升國民的感性素質,出路在哪裏?
毫無疑問,要通過藝術教育來實現,我們要讓「愛美」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感性素質低下的民族。中國古代文人的四技是什麼?琴棋書畫,都與審美有關。
我一直認為,中國當下普遍缺乏審美意識的原因,和我們長期以來壓制人們對美的追求、不重視藝術教育有關。
其實,對藝術的審美是人類的天然本能。我們的每種感覺器官,都有對美的感官愉悅、感官享受的需要。國民的感性素質是環境優美、社會和諧、文化創新的基本保證,是社會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柱。
藝術能夠培養我們的感性素質,提升感性智慧,美化我們的生活。而缺少藝術審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缺少審美追求的社會是野蠻生長的社會。
在這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感性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在童年,人的審美趣味、審美標準、審美偏好的關鍵形成期是在童年。
我經常回憶起我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比如 《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米老鼠和唐老鴨》《花仙子》《藍精靈》等等。而現在的孩子們看的又是些什麼呢?當孩子們在看制作拙劣、橋段惡俗,甚至包含大量錯誤價值觀的動畫片時,你能指望他們長大以後擁有良好的審美品位?
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句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通俗易懂,迅速傳播。它讓我們重視了科學,重視了理性。今天,我也鬥膽提出一句話——「要想幸福,熱愛藝術」。我呼吁全社會都來重視藝術,重視藝術教育,讓藝術和科學一樣,成為振興中華的基石。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