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中醫藥管理局 有助香港醫療發展

筆者認為應該當機立斷,成立「中醫藥管理局」,讓中醫、中藥的發展可與醫院管理局分開統籌及管理。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於2017年9月和10月在專欄「一葉一杏林」中有兩篇文章名為〈中醫院的挑戰(上)〉和〈中醫院的挑戰(下)〉,詳細闡述了香港要建立中醫院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下是筆者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案:

張醫生文中談到的「挑戰一」,關於營運的框架和經驗(Framework & experience in operation),是香港沒有營運中醫院的經驗。過去10多年筆者已參考不同國家的運作系統及分析本港中西醫在20多所醫院合作的經驗,對建立中西醫合作符合本地實況的模式也有心得可分享。例如德國Rostock大學的血液和腫瘤部已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讓病人選擇,而香港大學醫學院已與他們建立交換學習計劃。

設專科學院培訓認證

其文中「挑戰三」是在「中醫為主、中西醫協作」的模式下,「在病人評估、診斷、治療及成效檢討各階段中,中西醫兩個團隊分別扮演什麼角色,各需要負什麼權責」。筆者認為應「以病人為中心」,中西醫共用病歷、共作診療建議,讓病人根據各方案的風險與展望而進行選擇,當然權責共負。現在多學科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合作模式比比皆是,若西醫可與護士、治療師成立一協作團隊,加入中醫便效果更佳。10多年前已有先例,當時瑪麗醫院腦外科手術後病人到麥理浩夫人中心進行康復治療,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的李磊博士及其學生便加入治療團隊。

筆者在上篇文章中已指出,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專科專病合作、根據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編寫臨床常規(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CPG)。當前要務便是要從「優勢病種」出發制訂指南。中國中醫科學院於2011年出版了《中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其中包括中醫內科(共列20種疾病)、針灸(共列5種疾病)、專科專病(共列8種疾病),而2014版又新加了20多種疾病。北京廣安門醫院建立了冠心病病證結合體系,進而依此制訂6套診斷和治療臨床指南,並已在全國超過30間醫院實行。香港應對中醫師進行專科及「中學西」培訓,與西醫共同組成一個最優秀的會診團隊,一方面制訂CPG,另一方面解決疑難雜症,容後逐步制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中醫藥創新研發基地

其文「挑戰六」是關於教育、培訓、研究(Education、Training、Research)。筆者之前已談論,對於從事專科中醫服務的中醫師,應對他們進行高水平的專科培訓,可成立「香港中醫藥專科學院」,與西醫專科學院相似。2014年成立的「香港中醫專科發展工作組」已設立內科、針灸和骨傷3個專科小組,但進度緩慢。若要配合中醫院的發展,應立刻改為「香港中醫藥專科學院」籌備委員會,計劃進行專業發展認證。其他專業行業如律師、會計、工程師等均是行業內成立機構進行專業認證。到時「專科學院」可與醫院合併,共同培訓、認證。

同時,應把中醫院打造成國際性中藥開發平台之臨床藥物測試基地,達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FDA)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水平。透過「醫療中心」與「專科學院」的專科人才,推動中藥開發,這其中所創造的科研成果若適當發展,可能帶來可觀收入。其文中的「挑戰五」,是可持續性的財務管理(Sustainable Financial Management),「挑戰四」是合同管理(Contract Management)及運營模式,「挑戰二」則強調中醫藥界共識與發展(Consensus & Development Needs of CM Sector)。醫院管理局已聘請專業的顧問公司進行協調,食物及衞生局亦將成立「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

筆者認為應該當機立斷,成立「中醫藥管理局」,讓中醫、中藥的發展可與醫院管理局分開統籌及管理。現在應組織成立「中醫藥管理局籌備委員會」,而成員包括:

  1. 大學代表;
  2. 中醫、中藥界代表;
  3. 運營18區中醫診所的10間機構。

因為基層醫療與醫院服務必須掛鈎。

當年成立醫管局前先成立「臨時醫院管理局」,1989年,「臨時醫院管理局管理委員會」提交了發展計劃報告,其中包含:

  1. 組織架構;
  2. 制訂發展戰略;
  3. 時間表;
  4. 先期實驗醫院;
  5. 支持團隊;
  6. 策略計劃。

實施分三階段及步驟

而實施時間表和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

  1. 選出高級管理人員;
  2. 適應院內實施計劃的模式;
  3. 適應組織計劃;
  4. 確定具體的訊息需求;
  5. 啟動前培訓。

第二階段:啟動後培訓。

第三階段:持續組織發展。

「中醫藥管理局籌備委員會」亦可參考此成功範例,聘請顧問,對「中醫卓越醫療中心」、「中醫藥專科學院」和「中醫藥管理局」的目的、目標、組織架構與可持續發展策略提出選擇的方案。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中醫院前瞻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

香港成立中醫院的前瞻

黃譚智媛醫生簡介

曾於香港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其後加入世界銀行的公共衛生部門工作。曾於醫院管理局、瑪麗醫院及贊育醫院擔任行政總裁,並於1996至2003年間先後出任公開進修學院及公開大學校董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