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曾經被讚許的品格。近十數年,校園內學生的努力,卻被迴避及訕笑。
成績好的學生,不以努力為傲,較多分享的是應試策略;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可以心安理得,皆因自稱未曾付出努力應付學習而矣!
另一個現象,就是退學的學生,既有成績稍遜或行為、家庭等因素的學生,也有位列前茅的學生,不堪學習壓力,選擇退學。
本地教育,近十數年強調要照顧學生的自尊(self-esteem),鼓勵要對學生多正面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就是不要嚴厲訓斥學生,少負面批評,多稱讚、多獎勵;期望由此減少學生的負面情緒,提高自尊、自信,促進學習動力。
表現優異,成績好的學生,被誇讚為聰明。學生對於聰明、醒目的稱謂,甘之如飴;名次、分數,表面是客觀數據,就是學生的具體成就,頒發獎勵不會有異議。
以上不對焦的正面強化,引導孩子單一取向,例如只以名次、分數作為成就的目標。學習的過程、思考的提升、知識的豐富,努力的付出,較少得到肯定,或被忽視,或被嘲諷為愚笨者所為。也因為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避免失敗、避免挫折、避免打擊,學生的抗壓力奇低,動不動就會鬧情緒、發脾氣、哭喊、求宣洩,年紀漸長,心態卻未有成熟。
成長型心態的啟示
去年首屆「一丹獎」的教育研究獎,頒發予史丹福大學的杜維克教授(Carol S. Dweck),認同她在有關學生的天資及能力不同模式,對於我們思考當前的教育議題,可以帶來很大的啟發。
杜維克教授重視「成長型心態」的研究,給筆者初步的啟示:
一、要贏在起跑線,抑或要贏在良好的心態?
這起跑線是指先天的智力商數(IQ),抑或是指嬰幼兒時的良好教育,以至良好的基礎教育?
成長型心態認同智能是多元化的,IQ以外,還有EQ,AQ,FQ,MQ,CQ等等,不同的智能是可以訓練、培養及提升的。
要培養學生成長型的心態,參與及認同學習、思考、經歷、挑戰,願意努力,求取進步。
二、只有參與才能接近成功
最佳名次只有一人,挑戰對象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不參與不可能成功,參與的未成功是行進的過程。十年磨一劍,技術、思維、方法,靠摸索、靠鍛鍊,才能純熟與提升。要能體會失敗乃成功之母,勇於嘗試,不怕失敗。
三、要有目標及具體實踐
全方位的學校教育,學科眾多,功課、測考、補課不斷;多姿多采的課外活動,加上參觀、交流、實習,才藝課堂。學生要釐清目標,好好分配時間,專注學習的過程,建立自己的學習喜好、學習喜悅,在付出努力同時,享受學習。
四、學習的評估與學習的獎勵
學科的知識,教科書的資料,只是學習的載體,不是目標。在滿足基本評估同時,開發學生思辨、創意、批判的能力,要能鼓勵學生多讀、多思辨、多寫、多議論,獎勵學生努力的付出,鼓勵參與、分享不同的學習策略與成果。
今天社會,資源豐富,教育普及,教育的理念也持續更新,既鼓勵終身學習、持續學習,最重要是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杜維克教授:「基因影響我們的聰明才智與天賦,但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的特質,卻並非在出生時就固定。心態,才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