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思「自得其樂」一詞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這四個字出自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卷20「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意思是由自己去尋找快樂,找出生活中的樂趣。人生能達到自得其樂,是一個非常好的境界。
從前,農業社會的人,因為要應付每天的工作及天氣很多難以預測的變數;再加上醫療技術對生命的保障並不足夠,每個人都可能沒有一天,可以靜下心來,尋找一些樂趣;就算社會再轉型至工業,以至商業為主的世界,大家仍有些不能自得其樂的機會。
數十年前,大家到酒樓排隊等位時,獨自一人又沒有朋友相陪時,可能感到孤單。又如自己受傷入了醫院,沒有電視等娛樂,每天就只有吃飯睡覺,特別的苦悶。搭公共交通工具時,期望盡早到達目的地。
當大家的家中只有一部電視機,自己想看肥皂劇,可是親人想看時事節目而無奈地讓步。當只有一部固網電話時,大家想與朋友談天說地都不可能,面對這些資源不夠的情況下,我們要其他辦法才能自得其樂!
逆境下仍可以自得其樂
然而,資訊科技發展之快,令我們自得其樂的機會大大提高。現在的我們,不論上街、吃飯,甚至上洗手間,永遠都會一機在手。我們可以享受手機帶給我們的小宇宙,想看什麼,按一下就能看。走到車上,每個人都低頭於在自己的人機共存的空間中,更甚的是帶上耳機,與這個外界隔絕。
科技令我們的生活不再苦悶。等待的時候,可以拿手機出來,與遠在他方的朋友聊天。自己一個吃飯的時候,不再是感到寂寞,開一個直播視頻就可以看到世界的不同事物。似乎大家越來越能夠得到自己的樂趣,這種狀態在生活上的比例不斷提高。
人生是否真的可以不面對苦悶。科技無疑減低了我們在生老病死,或起居飲食可以能要承受的苦楚。原來現代人習慣了不單是快餐式的文化,更需要即時性的享樂,習慣及時行樂。
這個轉變對成人的影響不算最嚴重,因為大家已成熟地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知道人生不如事,十常八九;但成長中的青少年就不可預料。2016年,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曾在東方日報中指出,「本港住戶寬頻普及率達百分之85,手機普及率更高達百分之228,屬全球最高之一」,代表每人平均擁有兩部或以上手機。同時,亦指出「年輕人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最長,近三成八的十至14歲兒童每周用20至50小時上網。」最令人驚訝的是,最年輕的使用者只為一個16個月大的幼兒,反映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愈來愈高。
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是身兼兩職,既要顧着工作,亦要照顧家庭。孩子多給外傭或長輩照顧,很多時,他們都會出於便利而給孩子一部手機或一部平板電腦,讓他們過份地「自得其樂」,最終他們習慣於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因為自小習慣於「自得其樂」,長期處於快樂狀態,要面對少許苦難,就感到天崩地裂一樣的痛苦。
近期,有四個大學生到撒哈拉沙漠參加馬拉松比賽,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雖然辛苦,但是他們沒有放棄,反倒從中找到樂趣,慢慢一步一腳印地完成賽事。這就是成長的見證,也是真正的「自得其樂」。
過份地「自得其樂」是壞事,但是在艱難的逆境下仍可以自得其樂,才是真的成長,健康地「自得其樂」。面對愈來愈年輕化接觸創新科技,家長可以預防他們在這方面發展的副作用,就應該讓孩子在家中有些苦差,也不應讓他們有太多獨自玩樂的時間;家長更可以安排他們參加一些逆境訓練,如參加一些野外或軍事訓練,讓他們嘗試吃一下苦頭,再從中找出自己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