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母親節過得很特別,因為當天的中午,我去看了由香港話劇團重演的話劇《父親》。此劇在2017年榮獲四項大獎,男主角毛俊輝老師是演藝學院的資深教授,享譽盛名,但已有十年沒有粉墨登場。這齣劇目主要是寫一名患上腦退化症的老人和他女兒所發生的故事,要由毛老師擔綱演出是導演馮蔚衡不二之選。因為毛老師就是馮導演的啟蒙老師,不但能教,當然能演。故事是由他飾演的 André 搬到女兒家中長住開始,戲份由頭帶到尾,演得自然而絲絲入扣,去年獲最佳男演員(悲劇/正劇),是實至名歸的。
我能有機會到香港大會堂觀看這次由原班人馬的演出的話劇,實是因為我的媽媽在五年前也證實患上「阿茲海默症」,即所謂的認知障礙症。她的記憶力日漸衰退,已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為了延慢她腦退化的速度,我除了帶她到廣華醫院老人科作定期檢查和服藥外;我每天都給她喝一瓶雞精,並讓她吃些合桃作小食。作為她最親的人,所能做的事還是有限的,但最重要的是安排她到位於荃灣海灣花園的「認知障礙協會李淇華中心」上日間的護理課,有專業的人士帶領各種活動。
雅而不俗 恰到好處
今次的劇票就是中心職員送贈給我的,後來我才知道所需的費用是由慈善基金會「陳登社會服務基金會」贊助這特別的一場,免費招待認知障礙的病患者和他們的照顧者。當日全場爆滿,看到的都是老人家和他們的親友。我很幸運,能坐在最前的第二行,能夠清楚看到六位專業演員一個半小時的精彩演出。劇情乾淨利落,難怪去年公演的16場全院滿座,並獲四項舞台劇界的大獎。
《父親》一劇是改編自法國小說家兼編劇家Florian Zeller的作品。這位天才橫溢的才子,現年只有三十出頭,但已在法國享負盛名。他的作品也在全球上演,其中《母親》、《父親》及《兒子》,更被譽為「父母子三部曲」,我真希望日後香港話劇團能把其他兩劇都翻譯為廣東話並在港演出。其實《父親》的翻譯是非常出色的,「雅而不俗,恰到好處」,譯者歐嘉麗博士的才華超卓,功力不凡,熟悉法文及法國文化,是繼《豆泥戰爭》(Le dieu du carnage)一劇後,又一成功作品。
故事的內容簡單,主要是André(毛俊輝演)飾演一位患上老人痴呆症的老者,因為他逐漸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他的長女Anne為了照顧他便把他接回自己家裏居住,Anne的同居男友Pierre和他相處的產生了不少矛盾和張力;另外,劇中還加插了一位看護Laura的角色。劇情由André的角度出發,他時而正常時而失憶,時真時假,時空不清,正如我媽一樣,有時候很「正常」,有時候會「斷片」,這能讓觀眾在這90分鐘的時間代入André迷茫狀態,疑幻似真,疑神疑鬼的世界裏。但這個「返老還童」的過程漫長而帶有恐怖和悲傷,家人只有無奈地接受他的變化,讓他慢慢離你而去!但在André心中還保留着的就是他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他一位已逝去的幼女,雖然此劇一直或刻意未有交代幼女的死因,留有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猜想:或許是重病,或許是意外,或許是自殺,或許是年少時,或許是幾年前,因而觸發他的病,或許劇名叫《父親》,不只是Anne的父親,也是父親心目中的女兒們,在生的和已死的女兒。
老人痴呆症慢慢地蠶食人們的感情
照顧患老人痴呆症的家人是經常要提心吊膽的。患者不只經常遺忘身外物如手錶、錢包,還有「身內物」如假牙。後期的患者善忘的情況嚴重可說是「一聽即忘」,很快便忘記了已吃過東西,已刷完的牙、已洗完的澡,而不斷重複再做,令人「啼笑皆非」。但最令人擔心的是他會「走失」,即與照顧者失散,甚至引起意外。大家還會記得前港大校長黃麗松教授的太太就是退化症患者,她在酒樓洗手間走失了,黃教授報警求助,警方也大力搜尋,但幾日後在酒樓遠處的草叢尋回屍體,令丈夫悲痛欲絕。
但除了我,我的同事,我的朋友,他們的老父和老媽都患上這種病,照顧的親人都容易身心俱疲,「但憑着愛,總會有出路」。雖然他們日漸老去,最終連自己也忘記了,甚是淒涼可悲,但他們也會感受到愛。老人痴呆症是一種腦部的病變,這種病會令腦部萎縮、腦細胞減少,腦功能衰退,所以會影響短期、中期及長期記憶,十分可怕。從前我媽還記得藝人汪明荃的樣貌,但今年不懂她的名字了;從前,我和她玩背乘數表遊戲,她大都能答,但現在問她2乘3她也答不出來,所有本來懂的東西也都忘掉了。幸好,我請到一位有愛心,有耐性及懂得照顧老人家的菲籍傭工來照顧,她叫Lin,她盡心盡力去照顧我媽,我衷心感謝她。說來慚愧,我是我媽唯一的兒子,但也不能與她同住,每星期只有一兩天的時間回到我媽的家裏去探望和陪伴她呢!這也是我常在心裏的一份歉疚,也常有戚戚然的感覺。不過,脾氣不佳的我與媽媽同住也不一定對她好呢,也怕傷了母子的感情!
老人痴呆症是本世紀全球人類的挑戰,比起其他危疾如癌症更難對付。病魔悄悄地來,不斷地、慢慢地蠶食人們的記憶、能力,甚至感情,照顧者容易心力交瘁,壓力重重,唯獨愛與親情才是良藥,給患者最後的支持和祝福!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