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親身經歷又或者見過以下的例子?
天氣轉冷時媽媽罵兒子:「衰仔,天氣這麼冷也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到你受寒病倒時,也不要來求我照顧你。」兒子聽到後,會覺得媽媽是愛他和關心他,還是覺得媽媽很囉嗦,很討厭?
假如換一個場景,媽媽跟兒子說:「今天天氣轉冷,為了身體健康,不如多穿點衣服好嗎?」如果你是那位兒子,聽起來感受會有分別嗎?
菩薩攝受眾生時會用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其中的「愛語」其實就是增進人際關係良好的溝通技巧。既然以上例子中媽媽的出發點是關心兒子的健康,也是愛的表現,為什麼不選擇用柔和而非責罵的方式呢?
就算用了「愛語」的方式而兒子仍然沒有多穿衣服,媽媽也不應該繼續干預,因為每個人對溫度有不同的感受,提示過後便應該交由兒子自己負責,就算最終真的病了,也會是他學習到的生活經驗。
過去幾年全世界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大部分歐洲人都不喜歡戴口罩,為了保障社會健康,法國一家保險公司以輕鬆的舞蹈形式拍了一條廣告宣傳片,引導大家面對疫情時,做一些簡單的個人防護,包括在肘部咳嗽或打噴嚏、使用一次性紙巾、定期洗手、生病時戴口罩等。
這段廣告片就等於《四攝法》中的「愛語」,在期望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時,究竟是用嚴厲強迫的方式,還是輕鬆愉快的引導比較有效呢?
有興趣可以在此欣賞這段廣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I8nZ3bJ6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