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國哲學家安.杜科曼泰莉(Anne Dufourmantelle)因拯救好友的孩子而遇溺,引來議論紛紛。杜氏身兼哲學教授、精神分析師及專欄作家於一身,首部作品合著者是她亦師亦友的法國哲學家德里達(Derrida)。德氏的著作最具影響力的還不是他談「差異」的哲學,而在他應用「差異」的觀念於倫理問題上,包括對寬恕的理解;杜科曼泰莉同樣關注人倫及道德問題。
今年七月的一個周末,安跟朋友家人在法國近聖托匹斯的河區度假,一道急流湧起,把朋友10歲的兒子捲離岸邊。眼看情況險峻,安奮不顧身跳入水裏要救孩子,旋即被大水沖走,自身難保。據報救生員及時把孩子救上岸;孩子無恙,安則失救而死。消息傳出,不少人都感到十分惋惜,政要紛紛致哀,認定安是一個積極關心社會,重視倫理,具啟發性的哲學家,其精神分析學對夢境亦見解獨特。
但哀悼之餘,亦有人談論她的死亡是否應該這樣發生。首先人們記起的是杜科曼泰莉於2011年出版的著作《冒險的頌讚》(Praise of Risk)。她在書中提到從來就沒有「絕對安全」這回事,若說人生中可以零冒險,只是一份妄想。她不只感到危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所促進的冒險精神更有積極意義,特別當因為須要生存而鋌而走險,促進應有的行動,可以使人獻身,同時超越自己。「生存便是冒險,自出生以來,人們便是在危機重重裏作出蛻變。」安的言論,曾回應了法國連串的恐襲以及難民危機。
兩性對事件的觀點與角度
事後,不少人把她的死亡跟「冒險的頌讚」聯想起來,認為她活出了自己的言論,做義不容辭之事,視死亡如無物,言行一致,是為英雄。此說引來爭議,而對此勇往直前,毫不畏懼的事件作出批評的多是男性。一位批評者便指出,危機出現之際,岸邊扯上了紅旗,警告在該時該地正翻起狂風巨浪,涉水會產生危機。安的「奮不顧身」,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對此舉之不以為然,主要在於效果,即認為她救不了孩子,且給救生員因兼救而徒添危險,累己累人。
他們認為安缺乏應有的常識,她應該立即通知救生員,還有她應該進行一連串的拯救行為,包括拋出救生圈、繩索等,並同時在岸邊安全的距離下,送上救生衣⋯⋯批評者強調這是知識問題,跟道德無關;杜科曼泰莉的動機值得尊重,但對她的行為不予苟同。她之所以枉死,是因為她沒有經過冷靜理智的思考。只怕自己沒有見義勇為而生悔疚。有批評者還作出分類,說壞人是那些使無知者受到傷害的人;受害者是無辜遭受險境者,英雄是救人脱險,而置自己安危於次要的人。這三種區分在安的事件中便有跨界之嫌。
杜科曼泰莉曾說:「如果要生存,便得鋌而走險,沒有困難會巨大得不能克服的,即使我們失敗了,我們也會知道自己曾經活着。」她是壞人,受害者還是英雄?爭辯着的是知識與直覺,理性與情感,還有與性別有關的態度與陣營。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