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救市呢?怕的是市場倒塌,打擊整個社會和海外的信心,導致投資生產消費收縮,經濟陷於衰退,影響廣大。但是,近年金融市場(無論是房地產或股市債市)都已與實體經濟的關連減少,不少金融資金游離於實體經濟之外,主要從事投機炒賣,賺取暴利。房地產價格上升,抬高社會的生活與生產成本,而不是社會生活素質與生產質量改善,結果是通貨膨脹,削減經濟競爭力和傷害社會民生。
泡沫經濟難以為繼 破滅造成連鎖反應
而股市債市上升,表面上或可推動經濟的融資,但由於追逐暴利,資金在股市債市停留,減少了社會其他活動的資金來源,也抬高了各種投資成本。美其名這樣的市場興旺為繁榮盛世,實質是不少資金借機外逃,留下的是炒賣過度,價格脫離社會購買力的金融經濟,形成泡沫,也造成愈積愈嚴重的泡沫穿破、浮財破滅的金融風險。金融風險更大有可能引發整體經濟危機。
於是市場價格大跌,反映的表面上是市場信心下降,資金外流,實際上是顯示出泡沫經濟難以為繼,虛假需求在現實經濟中毀滅,如骨牌一樣,大大小小的泡沫經濟連鎖地在資本無法再創造出新的利潤來而崩潰後,迅速穿破。由於經濟的泡沫成分高,且又普遍,各個泡沫經濟相互依賴,一個破,全部便瀕臨破滅。中國現時經濟已有這樣的情況,雖然或許比不上美國債務經濟的大泡沫,性質卻相近。泡沫穿破的危機與打擊程度會更勝美國,因為美國還可狂印鈔票和迫使其他國家接收。
於是,中國救市應是避免泡沫經濟的連環爆破,造成經濟大危機。但救市不可能是用錢繼續維持泡沫經濟,以至其擴大。救市是救命,然後治病。救命之藥可以猛,但同時應把病因同時清理,目的是解決泡沫經濟的威脅。減泡沫、去槓桿、壓投機、止資金外逃,穩定整體經濟,回復到可持續的增長與發展。可持續便是投入實質經濟,而不是再走回賭博性的金融經濟,以及資金外逃。
救市便應有限制,不是簡單地向市場注入資金,而是把經營不善、泡沫成分高的企業與產業清理,用收購兼併來使經營者、投資者承擔投機的代價。救市不是讓資本與投機者獲利,而是借機將之懲罰,把他們投機的工具剝奪,從而降低整體經濟的槓桿化,減脫泡沫風險,和對經濟社會民生的威脅。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