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供求失衡

教育上的供應與需求問題,需要家長、老師、校方及教育界人士一同反思,怎樣才可在新的時代中,為孩子帶來知識教育外,還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吸引他們積極學習的心態呢?

如果超過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士,都曾經歷從前過新年的時候,一般的成年人都不會主動派利是給下一代的,因為絕大部分都是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家庭成員及小孩子有很多,孩子們需要列好隊伍,跟成人真誠又主動地說出一系列的祝賀說話,才能取得利是。

反觀現代的家庭單位,都是以小家庭為主,新年聚會時變為成年人較孩子多出一至兩倍,在這些喜慶的日子,成人們往往都會要求孩子作表示,也不需要什麼恭敬的禮儀,就已主動出擊派利是。利是的供應與需求真的改變了,由以前孩子多而成人少,到了現在成人多而孩子少,被動與主動的角色也逆轉了。

食物供應太多 孩子營養過剩

請大家一起繼續思考在教養上的供求如何影響家長與子女的心理狀態,從前的家庭人數較多,人們體力勞動的機會較多,但社會資源較小,所以孩子們吃飯的意慾很高,往往都很期待吃飯,還需要主動去幫忙開飯,更要很快地吃,否則可能在子女眾多的情況下爭不到飯菜。雖然他們並不能吃得不夠飽,但都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

現在社會物質豐富,一般家庭可供的食物範圍較多,在家中的食物櫃或冰箱都會儲存很多食物,子女再也不用擔心吃不飽,而且他們經常有零食,營養遠比以前好,可是孩子吃正餐的意慾變低了。

雖然現在的孩子可以吸收的營養比以前豐富,但同時孩子的健康也比以前變差了,不少孩子因為食物供應太多,導致營養過剩,更因為運動量不足出現超重,甚至癡肥的情況,大家需要深入思考供應與需要的力量。

從前大家庭孩子較多,而成人的數量相對較少,而普通的學識較少,一般家長都沒有資源逐一教導子女,通常會讓子女以自然發展為主要的基調,會任由嬰幼兒自然地爬,在街頭上走動,或到大自然探索,也讓子女自由選擇他們的發展路向,家長不會作出一些刻意的干預。

資訊泛濫 子女增壓力

現今的資訊發達,家長所生孩子的數量已大大減少,家長二人再加家中的多名長老,可能還有其他沒有生小孩的親人,可以從四面八方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可以透過家中的視像鏡頭追蹤子女的一舉一動,也正為供求的轉變,繁衍了一些所謂「怪獸家長」!

更因為有很多網絡的資訊,家長很容易得知自己所選擇的學校排名,是否高或低?家長從而不斷為子女精心篩選合適的學校,究竟家長在資訊泛濫的年代,能否不轉嫁心理壓力給子女呢?

這種問題已不單發生在香港所有的家庭,更發生在不同大中小學身上,在不久以前,是學生人數遠多於學校所能提供的學位,所有學生就必須力爭上游,才能有機會入學,入學後會自動自覺地學習!

時代真的變遷了,當出生人口不斷下降,學校所提供的學額,可能多於學生的人數,就出現的供求不平衡了;當供求雙方的形勢轉變了,力量也隨之而改變了,學校為了生存,有時需要主動追求學生的青睞!

雖然大家可能會強調社會需要普及教育,有教無類,但學生可能因為不論是勤力與否,不論是否真心想入讀,都能夠得到入讀的機會,他們求學的積極性就可能會大大降低了,學校在這種教育環境,就大大削弱了可以在心理素質上的要求。

總結而言,當需求大於供應,壓力就在需求一方;反之當供應大於需求,壓力就落在供應的一方,當家長及教師主動要孩子學習,壓力就不在孩子的一方;而這些教育上的供應與需求問題,需要家長、老師、校方及教育界人士一同反思,怎樣才可在新的時代中,為孩子帶來知識教育外,還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吸引他們積極學習的心態呢?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