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鴉片戰爭的問題鬧得全城熱哄哄,由此,想起了清末著名思想家魏源。對香港同學來說,魏源的名字可能聽過但具體的生平事跡多不了解。鴉片戰爭是一場赤裸裸的侵華戰爭,戰爭暴露了清廷的懦弱、也反映了國人的愚昧。先簡略看看魏源的名著《海國圖志》。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海國圖志》是鉅著,不單是內容上,篇幅上也是。全書初成時是50卷,其後增至60卷,最後完稿已是100卷。我手頭上的是1998年新華書局版,連封面,全書接近300頁!真是份量十足!
鴉片戰爭結束於1842年,是年魏源49歲,已踏入垂暮之年,即快到老年。中國古代醫學不發達,70歲已是古稀之年。亦是這年,魏源完成了名著《海國圖志》50卷。為何寫是書?魏源在書序中說得很清楚: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此名句,為香港學子琅琅上口。夷是夷人,泛指外國人;「師夷」即學習外國人。學習他們什麼呢?是他們的「長技」,即優良的技術、技藝,用現在的術語是hardware硬件。
書名「海國」,「國」是國家,海指何處?原來這本是介紹當時外國的情況。這外國包涵「七大洲」、「五大洋」,若以現今地名稱之,則有日本、東南亞諸國、南亞印度、斯里蘭卡、印度洋群島、中東、非洲、歐洲、美國、南美諸國;可說加拿大、南北極外,《海國圖志》對整個地球國家也有描述了。除文字外,本書特別之處是有大量的各國地圖,以「圖志」為名,亦有因由也。
《海國圖志》初版成書時,魏源足迹從沒離開過中國,以現時所知史料,魏源應不懂外語;可推測撰書過程絕不簡單。全書並非全為魏源個人創作,有些章節是來自前人之功。如部分資料來自林則徐的《四州志》(此書是林請梁進德從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一書翻譯,並再加以潤飾而成);亦有是本自翻譯文稿,如卷46,有關大西洋歐羅巴洲資料,書中有如下記載:
歐羅巴人原撰
侯官林則徐譯
邵陽魏源重輯
可知此部分亦是取材自前人資料。
科舉屢次落第
魏源55歲才有機會踏足中國內地以外土地。魏源在51歲時終於在科舉會試中及第,中禮部試第19名;但因以試卷字體潦草而被罰停考殿試一年,翌年補行殿試,中乙巳恩科三甲第93名進士。乙巳是天干地支的紀年,即1845年。明清科舉中式不容易。魏源在科連場失利,多次參加會試不中,前後參加了六次會試。1823年30歲開始考第一次會試,不中;此後,連續又考了4次,皆落第,第六次應考中式,已是52歲了。
魏源在會試的路途上確是崎嶇,連績五次,前後15年參加會試均不中式,已現今的標準來看,確是令人唏噓。但看歷史,切忌以今人角度,審量古人行為,如此評論,多失準繩。明清科舉難度當然高,但會試多次不中大有人在。與魏源同時期人,時為內閣中書郭羽可,嘉慶二十四年舉人,九次會試皆不中!有學者統計,明清士子中進士的比率大約是六千分之一!由是觀之,會試能中式已是人中之龍了。
但魏源官運似乎不甚亨通。中式後,署東台縣令,做一小官。但受前任所累,竟要賠貼四千金!同年母親逝世,按傳統,要守喪三年。就是在這背境下,魏源有了人生第一次出國之行。
海市蜃樓的香港
魏源在1847年4月從揚州出發,遊廬山、入洞庭;沿湘江,遊桂林、陽朔;到廣州,遊澳門、香港。北歸經江西,到南昌,轉東遊武夷山,越仙霞嶺入溫州,9月遊雁蕩,經杭州,回揚州。前後半年,足迹遍大半個南方,包括當時已割讓給英國為殖民地的香港。
魏源沒提及在香港的逗留時間,但估計不長。回程時他更賦詩一首,題為〈香港島觀海市歌〉,更附以詩序。「海市」是指海市蜃樓,此奇景,人生難見,故為詩以作紀念。香港地處海邊,海市蜃樓幻真假幻,可能是詩人想像也未可料。魏源訪港前曾小住澳門幾天,他以為香港「營廛舍樓觀如澳門,惟樹木鬱蔥不及焉」,兩地樓房大同小異,唯綠化港則不如澳,百年前之情況至今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