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台兩位同學的作文,探究老師對節日文化承傳的教與學

香港的老師,基於他們的學習背景,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體驗,只停留在習俗活動的層面上,配合教育局對中華文化教與學的政策,看來要他們要「研中華文化以訓世,說祖國故事而為師」了。

筆者記得從小學到中學,每年中秋節後作文課的作文題目,必是和中秋節有關。唸小學的時候時,節後作文課的作文題目是「中秋節的一天」、「中秋賞月記」、「中秋記趣」……今天的小學老師,仍然承傳這些傳統題目。至於中學,層次較高一點,筆者印象較深的是「話中秋」、「又到中秋」、「中秋節的感想」。1996年中學會考的作文題目「中秋是個重要的節目,試描寫香港人歡度這個佳節的情形」,算是以中秋節為題的高檔次題目了。

老師之所以在中秋後,引導同學寫一篇與中秋節有關的文章,當中的一個原因,是透過作文課進行中華文化的承傳教學。可這個教學安排,能否讓同學對中秋節的傳統文化有「心唯心通」的承傳呢?筆者試從港台兩地兩位小四同學的中秋節作文,作出探究。

香港同學的作文:愉快的中秋節

中秋節那天,吃過晚飯後,我和家人便到海濱長廊……

海濱長廊,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他們有的在猜燈謎,有的在賞月,有的在開心地玩花燈。

到了海濱長廊,我和弟弟急不及待的拿出我們的燈籠玩耍。……

月亮升出來後,我們也玩後累了,便走到涼亭下休息。外婆從袋子裏拿出我最喜歡的流心月餅,還有柚子和果汁,我們一邊吃,一邊賞月……

能和家人一邊吃東西,一邊賞月,歡度佳節,真是幸福啊!……

台灣同學的作文:秋節吃月餅

今天,我與平常一樣,哼著小曲蹦蹦跳跳的回家……

回到了家中,發現桌子上有一盒月餅,我口水直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拿一個,可媽媽攔住我,問我今天是什麼節日,當時我口水都流到了下巴,就沒在意。媽媽說今天是中秋節,晚上可以一家人溫馨的坐在陽台上賞月吃月餅,我心裡大喜……

到了晚上,爺爺奶奶也來歡聚,我們大家坐在陽台賞月吃月餅,我一次又一次的看著那圓圓的月亮……我把月餅吃了,就以為也把月亮也吃了,大家都說我傻的可愛……

爺爺奶奶還給我講了中秋節的來歷,給我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以及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我聽得津津有味……

啊,那圓圓的月餅讓我回味無窮,那圓圓的月亮在我心中盪漾……我希望每個中秋,我們一家人都能溫馨的聚在一起吃月餅!

我喜歡這人月團圓的中秋!

傳統文化感悟的差異

兩位同學的作文,在行文用語、遺詞造句方面雖各有不同,但內容卻顯示出他們清晰中秋的習俗──吃月餅、賞月。香港的同學,更寫出香港人在中秋節猜燈謎和玩花燈的民間習俗。若以文化的情意感知角度評核這兩位同學對傳統文化承傳的表現,台灣同學的表現看來優於香港的同學了。

香港同學的作文,內容偏重於記述中秋節習的習俗和歡愉的氣氛;台灣同學的文章,卻能因應中秋傳統吃月餅這習俗,以「那圓圓的月餅讓我回味無窮,那圓圓的月亮在我心中盪漾……我希望每個中秋,我們一家人都能溫馨的聚在一起吃月餅!」帶出中秋「人月團圓」的節日傳統意義。

文章表現了兩位小作者對節日傳統文化感悟的差異,原因在老師的命題。香港老師命題背後的理念,是要求同學寫出過中秋節的快樂經歷,而台灣老師的命題背後理念,則要求同學寫出吃月餅的感悟,文章的評核標準,必然是看文章能否突出中秋傳統文化習俗所涉及民族精神,簡略而言,是「文化承傳」。

文化承傳  不只習俗

對於節日文化承傳的教與學,香港的老師,除了結合教材進行教學外,也會按節日的習俗推行校本活動,讓學生感受節日習俗的氣氛。筆者任教中學時,每年中秋假期前,學校都會舉辦「喜迎秋」活動,活動主要是有吃有玩的攤位遊戲、猜燈謎……但活動並不能使同學對中秋節日文化「心唯心通」,更談不上對中華文化的承傳。

「文化」是「人文教化」的簡稱,是故老師在設計節日文化的活動時,除按習俗安排慶祝節日的活動外,也宜加入人文教化的安排,讓同學透過人文體驗,承傳中華文化。例如於中秋節在家政課或節前的興趣活動,教導同製作月餅,把自己的製成品和家人在賞月時一起品賞,體驗中秋節「人月團圓」的傳統文化;又或把中秋猜燈謎活動的燈謎,換成歷代名家的月餅詩,如蘇軾的《月餅》、清代沈兆褆的《吉林紀事詩》、袁景瀾的《咏月餅》、周作人的《中秋》……掛在綵燈下,讓同學選取,取出最受歡迎的月餅詩。這些不曾為同學誦讀,但卻是與他們熟悉的中秋習俗的陌生古詩,當比燈謎更能承傳節日文化。當然,能像國內的學校,於節日前以該節日為主題進行演講比賽,就更是「心唯心通」文化承傳活動了。

香港的老師,基於他們的學習背景,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體驗,只停留在習俗活動的層面上,配合教育局對中華文化教與學的政策,看來要他們要「研中華文化以訓世,說祖國故事而為師」了。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