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俠漫遊到趣味食旅:吳瑞卿的人生風景線

吳博士認為自己的人生風景線始於「武俠遊」和「中國夢」;小時候讀古文,於是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化有種嚮往。

今年書展的主題是「旅遊」,大會特地邀請了吳瑞卿博士為大家演講主題講座:「人生風景線」,並且樊善標教授作為主持人出席。吳博士是專門研究華僑史的歷史學者;同時也是翻譯學者,是美國國務院的約聘翻譯;此外,她還是中國文學研究的博士,研究廣東的民間文學。吳博士還多才多藝,會寫作、攝影、寫歌詞、烹飪,而且她不僅僅是懂烹飪,她還知道關於烹飪的歷史。除此之外,樊善標教授認為吳博士和通常冷靜做研究的學者不同,是個很有感情很有溫度的人。在這次講座中,吳博士分享了自己與旅行相關的人生故事。

武俠世界開一扇窗

吳博士認為自己的人生風景線始於「武俠遊」和「中國夢」。吳博士兒時入讀傳統小學,「學校很注重傳統中國文化,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讀古文,於是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化自然而然有種嚮往」。她又戲言自己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幼時家境貧困,媽媽是洗燙工人,店鋪裏不要的書和雜誌就撿回家給女兒。等到女兒念中學,媽媽撿回了一本雜誌《武俠與歷史》。同時期,當時唯一可以看到中國風光的畫冊《錦繡中華》也十分出名,奈何這本畫冊昂貴,她只能在圖書館閱覽。有《武俠與歷史》後,「每次媽媽撿這本雜誌回家,我就把每一期的封面和雜誌裏那些畫工粗糙的插圖剪下來,貼到自己的一本圖畫簿上,這本圖畫簿就是我的《錦繡中華》了。」自此,女孩開始看武俠小說,利用家附近的竹林,想像自己是金庸和梁羽生筆下的俠客。她說,「在我自己的錦繡中華裏開始我去中國的旅遊,這就是我旅遊的開始。」

提到武俠小說,樊教授也有故事分享。當年他讀大學入中文系前要面試,面試後要填問卷,問面試生喜歡哪位作家及原因。樊教授填喜愛作家的第一位就是梁羽生。至於喜愛理由,他說「透過梁羽生才認識了納蘭容若、蘇東坡、李白,我對中華文化的第一印象就是來自於武俠小說。」

樊善標憶起當年入學面試,問面試生喜歡哪位作家及原因,當時他喜愛作家的第一位就是梁羽生。
樊善標憶起當年入學面試,問面試生喜歡哪位作家及原因,當時他喜愛作家的第一位就是梁羽生。

 

從哭中展開旅程

到了真實的人生風景線,吳教授分享了兩個小故事,「我真正第一次旅行是從哭中開始」。

吳博士18歲時辦理成年人身份證,她堅持要中國籍不要英國籍的身份證。1972年她讀大學一年級,參加學聯舉辦的「台灣參觀學習團」,為了順利出國,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國籍從中國改成英國,「我本來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很驕傲,但我為了去中國的地方把中國籍改成了英籍,我回家後就哭了一頓。我當時覺得很悲哀,未必是悲哀,應該是生氣。這是第一次去台灣,我哭了。」

1973年,吳博士獲得海上大學的獎學金,有幸跟船出遊了不同地方,歷時接近半年。船的第一站是台灣基隆港,同船的其他所有美國師生在船一停泊後就上岸,唯吳博士和同行的幾個華人學生要經過繁複手續等待了數個小時後才能上岸。在等待的時間,美國人對其無法立即上岸的疑惑,以及海關人員對其嬉笑怒罵,令吳博士氣得沖回房間哭了一頓。

樊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第一次旅行的經歷。他說自己第一次旅行是大學三年級和同學一起去內地。當中在九寨溝的旅途上,他們認識了一位當地做導遊的大學生,「當時是1986年,我覺得那是個很好的年代。我們和導遊聊天,雖然他是說普通話,我們是用很蹩腳的普通話,但我們都能夠溝通得到。」說到中港關係,樊教授提到當年那位導遊說的「我們現在不就是在走同一條路。」令他感歎「一走就走了幾十年,那條路卻並不是我們當時想走的路。雖然沒有哭,但也笑不出來。」

樊善標第一次旅行是大學三年級和同學一起去九寨溝。(Peakpx)
樊善標第一次旅行是大學三年級和同學一起去九寨溝。(Peakpx)

路上風景造就今天

吳博士坦言在海上大學的遊歷對自己影響和改變很大,其中的幾個小片段:抱着中華文化最優的心態參觀夏威夷的博物館;在大溪地偶遇一群小孩毫無芥蒂地分糖果給自己;斐濟的巴士司機為等不相識的乘客令路程從一個小時延長到兩個多小時;在船上參加美國同學舉辦的反越戰爭的聚會。

這些片段讓她有種感覺:「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你自己;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是個香港,香港是很小的;在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情並不是只有你的那套方式才行得通。」甚至影響她接下來所作的決定,「我本來立志念完大學繼續入讀研究院,但經過那半年的遊學,我覺得自己不能再這麼無知下去,我做了個決定,大學畢業後我沒有直接繼續念下去,而是去工作,也因此造就我成為了半個廣播人。」

美國理性遊

吳博士的另一身份是美國國務院的特約翻譯,這個職業也令她有機會去各種一般美國人也沒去過的地方,比如在記者身邊,一里之外看太空穿梭機的發射、全美國的主要核電廠、跟警察去緝毒等等。

她分享那次跟警察去緝毒,對她而言是「另一個文化的震撼」。出發前她要簽生死狀和進餐。隊長和她說,自己也不知道這是否自己的最後一餐,又說每天出門和家人道別都不知是否永別。到了緝毒區,毒販竟利用小孩來看哨,那群孩子對警察破口大罵,說他們是壞人,「我看到那些只有幾歲、很可愛的小孩,心想原來世界上有另外一邊的世界是這麼黑暗,你沒法子去改變它。」

關於美國,吳博士有專門的電台節目《大城小事》及書本《美國文化遊觀》細說之。提及傳媒工作,「我非常嚴格的告誡自己盡量不要加自己的感情進去。這是我的原則。」她認為「尤其當你在電台做節目,你一有錯,別人會跟着你錯,你做得愈好,別人受你的影響愈大。如果你有偏差或偏見的話,後果就會很嚴重。都說文人有枝筆,現在都講掌握傳媒,其實更加要小心。」

中國浪漫遊

相比之下,吳博士對待中國的態度就顯得十分浪漫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開放旅遊,她形容自己「那時候可以說是『饑渴』地尋找中國,一有兩三天的假期,我們就結伴去中國旅行。」所以她知道現在福建莆田的南少林是新建的,因當年他們去找過,根本沒有。

大概2000年至2012年,因工作關係她又有機會常回中國。而她中國夢的結束在其陽關和玉門關之旅。當時她陪同美國的朋友遊到陽關,給朋友們說了「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典故。再到玉門關,腳踏2000年前數以萬計白骨堆砌而成的城關,吳博士難掩心中的激昂,打了電話給友人陳永華。兩人後來合作寫了《大地蒼茫》這首歌。「在此後我就很少去中國了,所以我覺得可以用這首曲作為我中國夢的結束。」吳博士總結。

吳瑞卿:「那時候可以說是饑渴地尋找中國,一有兩三天的假期,我們就結伴去中國旅行。」(Peakpx)
吳瑞卿:「那時候可以說是饑渴地尋找中國,一有兩三天的假期,我們就結伴去中國旅行。」(Peakpx)

我的文化食旅

關於飲食烹飪,吳博士解釋:「其實我不是寫飲食,而想借大家喜歡的話題帶大家進入文化和歷史的世界。」

她舉例為我們介紹2000多年前古人是如何料理乳豬這道食材,進而提出這份食譜出自《禮記》,再進而引申出中國古代圖書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她表示「我就是喜歡這樣的方式,用乳豬帶出背後的典故,然後就可以提到為什麼《禮記》可以傳承下來,然後就又可以說歷史了。」

《食樂有文化》封面
《食樂有文化》封面

吳瑞卿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及哲學博士,先後主修歷史及中國文學,曾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擔任學生輔導與通識教育工作。

1998年移居美國後從事翻譯及廣告創作,因工作關係,得以遊走中美兩國不同領域,並以學者、作家及美食等多重身份,於各大報刊撰文,著有《長城短語》、《但願人長久》、《沒有天使的天使島》、《此心安處是吾家》及《食樂有文化》等。又於過去30年未曾間斷為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主持文教及音樂節目,近年主持香港電台《大城小事》節目,介紹美國生活點滴,深受歡迎。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