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以教育作為話題,論及遠古時代聖哲先賢的教育理念,必先孔子,繼之孟子,卻鮮談及莊子。這也許是因為孔孟皆設帳授徒,且《論語》及《孟子》這兩部經典,記述了這兩位先哲聖賢和學生的言行多於《莊子》。加上莊子一生,清靜無為,過着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沒有孔孟之「有教無類」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鴻圖與宏願。那莊子有學生嗎?從《莊子‧列禦寇》所載「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之事,莊子應該有學生。那他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呢?筆者在也就嘗試從《莊子》的寓言故事探討莊子的教育思想。
讓學生適性發展
談論教育,首要看教育理念。莊子並沒直接說出他的教育理念,可《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的故事就告訴了我們一點有關莊子的教育理念。
梓慶是魯國有名的工匠。以木塊為魯侯製作鐻(樂器的掛架)。看到鐻的成品的人都驚嘆為鬼斧神工。魯侯就問他有什麼技藝;木匠回答說:「我只是個工匠而矣,那有什麼特別技能。不過,只是悟出了一個行事運作之道。」
木匠接着說,「我在開工動手之前,不敢損耗真氣,必定先以心齋來靜心養氣。我首先會心齋三日,心裏不敢存有做好了會賞官爵得奉祿的想法;又心齋五日,就不再擔心別人會對我的技藝讚歎或批評,然後又心齋七日,就深入禪定,呆若木雞,感覺不到四肢形體。此時心裏沒有朝廷,一點雜念都沒有,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全神貫注在製作上。然後進入山林中,觀察木料的天然性能,選取那些自然形態完全合乎標準的木材,即是以鐻的形體與樹幹的形體的樹木,在心裏互相吻合而取材。以此樹材開始動手製作;如果找不到適當的木材,就不去做。」
以心神與自然樹木相符合,去選木料製作鐻,稍加修飾,器成就可巧奪天工,自然驚天泣神,有如鬼斧神工,就是這個道理。
梓慶的「以鐻的形體與樹幹的形體的樹木,在心裏互相吻合而取材」的道理,就是莊子的順應自然,「以天合天」的理念。推而論之,莊子的教育理念,該是因應學生的興趣嗜好,讓其適性發展。今天我們的「發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各展所長」的教育理念,原來在2,000多年前,經已萌芽。
追求完整的教育
以教育話題說莊子,很多人都能背誦出《莊子‧養生主》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並以此說我們不能也不應以有涯的生命,去追隨無涯的知識世界。可若你把這句話,結合《莊子‧大宗師》《顏回坐忘》那記述孔子學生顏回向孔子說他「進步了」的故事,品味孔子第三次問顏回「你的進步是指什麼?」時顏回那「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毀廢了強健的肢體,退除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並拋棄了智慧,從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的回答,你當會明白,莊子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是他指導學生追求知識的理念──追求完整而不是知識的片面,是完整的通識的教育。以古思今,我們今天的「通識教育」有「大通」嗎?
假若你品味〈痀僂承蜩〉(《莊子‧達生》)那則寓言故事,思考那個駝背老頭回應孔子問他怎樣練出精妙粘蟬的對話,你必會明白莊子對於學生學習的要求是要有「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態度。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物。要成大功,立大業,要能解決一切問題,一定要花時間,專心致志,全神貫注,苦心練習相關的專業技能,學習也是一樣,你不能要不專致志,不苦心練習而有所成。修行必須由定生慧,學習也是一樣。由定生慧,相信是莊子的生涯規劃教育理念。
閱讀《莊子》的寓言故事,我們還可能發現更多有關莊子的教育理念。觀乎今日香港的教育理念,走的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方向,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承傳。當然,2,000多年前的教育理念,或不適用於今天,但研讀中華經典,以教育專業的角度思考,說不定能解決一些當前的教育問題。當代中國的教育家李吉林老師,不就是從閱讀《文心雕龍》,創設了「情境教育」的教育理念嗎?筆者希望新一代老師,能多研讀中華經典,承傳中華文化,讓傳統文化長出新枝與綠葉之餘,也創出新的教育理念。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