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局全面推行融合教育後,學校面對的學生問題更趨複雜。單以校內學生的學習差異情況已令老師們費煞思量去研究應對良方,若再加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教師工作量大增,教學工作更形艱巨。六年前在我任職一所中學時,有感上述情況有愈趨嚴重之勢,遂針對學生需要,特設校本課程,彩虹教室計劃因此應運而生,以一個先導計劃出現。彩虹教室是一個具針對性、有明確目標及聚焦的全校參與校本輔導課程,主要的輔導對象是一班缺乏學習動力、低自尊、有情緒和嚴重學習行為的初中復學生。我們相信教育可改變人的未來,啟發人的良知和潛能,只要給予適當的關愛與學習機會,一個適切的特備課程及早干預與治療,上述的負能量是可以改變過來的。
彩虹教室助特殊學生
該所位於紅磡的中學所收錄的學生主要來自第三成績組別,加上當年部分生員更來自教育局所轉介的復學生及一些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融合教育學生,以致學生的問題更形複雜。特別在初中方面,我們的學生擁有較低的自我形象和學習動機,他們經常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如遲到、曠課、在課室睡眠、擾亂秩序、甚或出現毒品問題。傳統的施教方法,對他們來說大多是失效了。然而,正如盧敏玲教授說:「在主流學校中,成績稍遜的學生,極少是智力方面出現問題……若不改變運作模式,學習差距只會愈來愈大……要了解他們能或不能學得好的原因,從而找出適當的途徑,幫助他們學得更好。」因此,我們嘗試提供一個另類、嶄新的短期課程,藉此提升學生的紀律、自信心、合群性和抗逆力。
不同的老師們會以不同方式來處理違規的學生。根據法學專家陳弘毅所言,懲罰有多種不同的目的,但最終者不外乎「報應論」、「阻嚇論」及「教育論」三種學派觀點。
由於青少年的心智及道德意識並未發展成熟,偶然會反叛及無知地觸犯校規,那麼身為教育工作者,是否也採用如懲教所或警務人員所慣常使用的「報應」或「阻嚇」方式對付「滋事」學生,還是以導引與關愛的方式,從教育觀點去幫助違規學生找出問題所在,提供適當的輔導,讓他們改過及重新投入正常的校園生活呢?故此,針對違規青少年學生的處理來說,「教育論」的懲罰觀點理當優先於「報應論」及「阻嚇論」。
鼓勵自我肯定尋找方向
參閱艾力遜(Erikson)的人生八階理論,青少年階段為人格發展中重要的階段,其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即自我認識、自我接納及要求別人認同,建立自我身份。如果學生對自己生存產生疑惑,他們會問究竟我是誰?從哪裏來?有甚麼優、缺點?將來會怎樣?所以他們非常留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漸漸能分辨性別及個別性,開始學習與人相處,包括與異性相處等。如果自我認同失敗,便會對自己的個性及性別上的角色混淆不清,產生混亂,不知如何是好。既然青少年容易迷失方向,沒有目標,懷疑自我,他們可能會做些反叛行為來證明自己與別不同,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或者放棄自己,退縮在自己的安全世界裏,近期出現的隱蔽青少年或多或少是因為他/她們無法為自己定位,加上自我形象低落,生活充滿挫敗,失卻人生目標,看不到人生的意義和不知為何而活,才會自我隱蔽。學校裏部分同學,正有這種迷失方向、無目標與無自我肯定的一群。
至於推行融合教育的策略上,教育局早於2006年已向學校發出下列五個推行策略指引:
- 及早辨識
- 及早介入
- 全校參與
- 家校合作
- 跨組協作
而彩虹教室就是參考了上述五個原則去設計與執行的。首先,當學生在初中入學初期已被發現有出席考勤和學習行為偏差的情況出現時,學校便須把相關學生辨別出來,以一個着重教學啟導與行為改造的特備課程去讓學生適應及調整過來;透過全校參與、家校合作和尋找社區資源作跨組協作,便制定了彩虹教室的計劃框架。
參考資料:
盧敏玲(2009),〈教與學的管理及發展〉,載吳迅榮、黃炳文(主編),《廿一世紀的學校領導–—持績與創新》,頁67-68。香港:學術專業圖書中心。
王䓪鳴(1998),〈香港青少年犯事者之判刑選擇〉,《青年研究學報》,第一卷,第二期,52-58。
梁玉嬋、曾瑞霞(2010),〈青少年成長與發展〉,《青少年生涯發展服務培訓計劃教材套》,第三版。
下周預告:彩虹教室:校本課程的推行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