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學大師南懷瑾100歲誕辰,他的一班弟子和支持者倡議在香港成立「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希望傳承南懷瑾精神,延續中國傳統文化。
海峽兩岸關係傳話人
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倡議人、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彭嘉恆表示,1988年,南懷瑾來到香港,曾居住中區堅尼地道36號B達15年之久,並在上址會見過多位政、商、學界人士,包括時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現任國家副主席的王岐山、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李登輝主政時期的台灣官員蘇志誠、美國管理學大師彼‧聖吉 (Peter Senge)等,而最能體現南懷瑾對兩岸政治影響力的,就是他曾作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並親筆為兩岸密使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為兩岸破冰,以至達成「九二共識」打下了基礎。
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青年組組長彭子端也指出,中外各國早有以歷史建築作文化名人紀念館,例子包括英國的莎士比亞、中國的湯顯祖、巴金、老舍、林語堂、錢穆等。香港也有不少歷史建築,鑑於南懷瑾對兩岸三地文化和政治的貢獻,希望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能落戶香港的歷史建築。
屬意舊軍營羅拔時樓
鑑於堅尼地道36號B (現為私人住宅)對南懷瑾一生行誼,以至兩岸關係的重要歷史意義,據了解,一眾發起人屬意鄰近的百年建築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作為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選址。
據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的網頁 (https://www.heritage.gov.hk/ ) 記載,羅拔時樓建於上世紀初,原為已婚軍人宿舍,曾於1986至2013年期間用作精神病康復者宿舍,2009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現時物業空置,由政府產業署管理。
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另一位倡議人、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自言,過去一段日子曾受南老師的指導,南老師的書籍內容豐富,易讀易懂,包括《論語別裁》、《老子他說》、《莊子諵譁》等。自1955出版《禪海蠡測》一書後,有關他的著作和書籍超過一百種,且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各地書店恆常出售。
擬經營茶室開辦減壓課程
今天,南懷瑾的學生遍及各地,據悉,項目已籌得捐款逾2000萬元,亦有茶葉商願意免費供應茶葉,因此,未來的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將引進社企經營茶室,每年可出售款額200萬元以上的茶業,具長期營運的能力。
另外,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將利用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等資訊科技,為市民和遊客帶來不同一般的中西文化體驗。同時,中心亦會開辦中西哲學及正念減壓課程,其中,擬開設的靜坐班每節90分鐘,擬收費160元。
劉鳴偉:實體地方影響力大
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青年顧問劉鳴煒指出:「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接受了西方教育,漸漸離開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而南懷瑾老師的理念,無論是學生、家長抑或老師都很值得學習,至於如何推廣南老師的理念,不論用什麼方法,成立文化中心都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有一個實體的地方,對傳播正面信息的影響力,遠遠比閱讀書本和到學校推廣為大。」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勞工及福利局前局長蕭偉強、民政事務局前副局長許曉暉等亦到場支持。梁卓偉教授認為南懷瑾的著作,對培養醫護人員的醫德很有好處;蕭偉強也認同成立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的願景,並認為南懷瑾推廣的仁、誠、忠、恕的傳統精神,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貢獻很大,而活化歷史建築作為國際文化中心,並引入社企概念,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保存香港文化遺產、推廣正向思維,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許曉暉則回憶中學時代已閱讀南懷瑾著作,對她的成長和往後的人生都有很多的啟迪,可說是她「神交的朋友」,因此她十分支持成立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的倡議,讓更多年輕人可以更好地接觸中西文化。她強調,中心若不在一所歷史建築內設立,就會失卻歷史文化的意義,因此她衷心希望,不久將來能在政府支持下,見證在歷史建築內成立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