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不為為子弟 德藝俱傳傳藝德——專訪粵劇名伶阮兆輝(二之一)

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七歲已入行,早就享有「神童」的美譽,踏足演藝界多年,如今已成為粵劇的「萬能大老倌」,他不但能演活生、淨、丑等行當,亦能編、能導,而且還鍥而不捨地為粵劇播種,從事各種推廣、傳承的工作。

早就想訪問他,但輝哥是大忙人,直到最近,得到朋友的穿針引線,才找到這個檔期,約到他專訪。

以往見到輝哥,不是在戲台,便是在銀幕或熒屏,訪問那天下午,我們相約在九龍佐敦的「拍板小館」喝茶,他早上在港島區開會後,匆匆趕至。眼前的他架着一副眼鏡,就像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師,毫無架子,甫坐下來,便侃侃而談,而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一聊,便聊了大半天。

2014年,圖靈逝世60周年。由香港Bewoks設計代表60的鑽石花,被英國皇家學會和雷丁大學選取,用來製作「圖靈測試比賽」的紀念杯。
2014年,圖靈逝世60周年。由香港Bewoks設計代表60的鑽石花,被英國皇家學會和雷丁大學選取,用來製作「圖靈測試比賽」的紀念杯。

伶影雙棲,闖戲路護三本

昔日俗語有云:「唔窮唔學戲」,但阮兆輝其實來自富有的大家庭,只因家道中落,七歲被逼輟學,為了幫補生計,遂往投考童星。「家裡沒飯開的感受,現在的小孩完全想像不到⋯⋯」談及童年往事,輝哥感慨繫之。

他拍的第一部電影是《養子方知父母恩》(永茂電影企業公司,1953年),後來又加入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1954年拍《父與子》一片,大獲好評,還在高陞戲院隨片登台,演《山東響馬》。從1953到1960年,不足十年間,他已拍了幾十齣電影,其中有粵語片,也有國語片;有時裝片,也有古裝片;有文藝片,也有歌唱片,甚至有功夫片(黃飛鴻系列電影),可謂戲路縱橫,曾合作過的前輩藝人多不勝數。

「那時拍電影,片場多設在市區,如『大觀』在鑽石山、『國家』、『萬里』在九龍城,『南洋』(即邵氏)在土瓜灣,大都靠近啟德機場,由於現場錄音的關係,在隔聲設備不足的情況下,所以都在晚上才拍攝⋯⋯」他娓娓道來,宛在目前。

阮兆輝演《父母心》的劇照
阮兆輝演《父母心》的劇照

在片場不斷拍戲,也是不斷的學習。拍《父母心》之時,馬師曾先生曾教導他們一眾後輩,說「做人、做戲,要有三個『本』字」。「三本」指的就是「本錢」,即先天的長相、身材、聲線、聰明;「本事」,就是後天學到的、練到的本領;但最重要的卻是「本心」,即是「良心」。「馬大叔一句說話,便足以影響我的一生。內行人大多知道,我與天聲唱片公司有一張『一生一世』的合約。為報答知遇之恩,我心底暗下決定,這輩子就在天聲終老……」輝哥淡淡道來,卻擲地有聲。

聞雞起舞,練唱腔習格式

踏入影圈後,除了拍戲,他便開始追隨新丁香耀及靚少鳳學藝,同時又拜袁小田為師練功,還到兆兆音樂學院,跟隨劉兆榮、林鎏、黃滔三位師父學唱,他提到「榮叔教的是音樂旋律,鎏叔教正宗的『薛腔』,而滔叔則教『梆黃』格式,現在提點後學,仍沿用滔叔所教的格式。」

至於如何進入戲行,那就得由鄧碧雲說起,輝哥拍電影《鳳閣重開姊妹花》(大方影業公司,1954年)時,與大碧姐結緣,因而得她關照,安排他在「碧雲天劇團」演《梁天來》一劇,飾演凌貴興的兒子,自此,他便算是戲班人了。

輝哥一面拍電影,一面做大戲,還天天早起練功、學唱、學戲,雖然睡得很少,但也只能默默地熬下去。直到現在,他仍維持這個習慣,大清早便起來工作。

阮氏原是佛山一個大族,他的父親畢業於名校,學貫中西,輝哥的文學根柢亦源於其父。父親教導有方,令他知書識禮,除了教他古文,還培養他的求知慾,使他成為圖書館的常客,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他只唸了兩年書,文化知識全靠自修得來。「父親是我的偶像、我的老師、我的信仰。」他一再強調,父親是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人。

拜師學藝,長淬煉待機緣

經歷了「神童」的光輝階段後,輝哥自覺不能繼續吃老本,必須要拜師學藝,掌握真本事。他想到「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決心要找最「惡」的師父,投向全戲行以牛脾氣出名的「牛榮」麥炳榮。在班政家何少保的引薦下,輝哥於1960年5月正式拜麥炳榮為師,成為他的入室弟子。

師父對他的要求很嚴格,告誡他的第一番話就是:「你拜師要跟我一起住,要守行規,我每出場,你都要在虎度門看,我兩邊都不見你,我回來便打你。跟着我,不准爭地位,不准論人工,總之學好嘢等運行。」

所謂「學好嘢等運行」,即是先要學好、練好功夫,打穩基礎,有了相當的藝術水平,才等待機緣。

拜師之後,他加入了「大龍鳳劇團」,雖然演的多是閒角,但他亦全力以赴。輝哥曾說過,拜師24年以來,師父從沒讚過他一句,每次看完他的演出,亦例必責罵幾句。無論他自己覺得當日演出如何滿意,亦難逃師父的責罵。大抵是「愛之深、責之切」,師父不想讚壞他而已。如果只是薄責幾句,其實已是說他「演出不錯了」。在責罵聲中成長的輝哥,回想當日師父的教誨,自言一生受用無窮。

他想到「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決心要找最「惡」的師父,投入出名牛脾氣的麥炳榮門下。(圖為兩師徒合照)
他想到「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決心要找最「惡」的師父,投入出名牛脾氣的麥炳榮門下。(圖為兩師徒合照)

成立劇團,為粵劇尋出路

近年不少人將輝哥視為保守派,是粵劇傳統的捍衛者,對於這個誤會,輝哥笑着說:「我保護傳統,但從不反對創新!」

他在1970年曾與普哥(尤聲普)、威哥(梁漢威)等成立了「香港實驗劇團」,在劇本、音樂、燈光、佈景、服裝,以至演出時間等各方面進行改革,有成功亦有失敗,多番嘗試後,令他深深體會到最重要的是「粵劇戲曲的傳統和程式」。他贊成百花齊放,可創新而不能出軌,不能捨棄傳統。他以「抹古玩」為例,說明傳統的可貴。

他與梁漢威情如手足,但被劃分為新舊兩派,他被視為「保守派」,而威哥則被視為「創新派」。

「我們自小玩到大,被波叔(梁醒波)稱為『棺材櫈』(一見就是一對)……不過,對於粵劇,大家有不同的取向,威哥一直追求創新,負責找新元素,而我就負責保護傳統的舊東西。」

事實上,兩人都是一心想為粵劇找出路,希望粵劇發展得更好而已。

阮曾創作《戲裏戲外看戲班》舞台劇,於愛丁堡藝穗節首演,一連上演14天,向更多外國觀眾推廣粵劇。(圖為《戲裏戲外看戲班》謝幕照)
阮曾創作《戲裏戲外看戲班》舞台劇,於愛丁堡藝穗節首演,一連上演14天,向更多外國觀眾推廣粵劇。(圖為《戲裏戲外看戲班》謝幕照)

本系列文章:

弟子不為為子弟 德藝俱傳傳藝德——專訪粵劇名伶阮兆輝(二之一)

前傳後教情長在 生生不息薪火燃——專訪粵劇名伶阮兆輝(二之二)

原刊於2017年10月《大頭菜文藝月刊》第26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