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光孝寺與齋菜

光孝寺內有很多珍貴的佛教的歷史文物古迹,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達摩開鑿的洗鉢泉、唐惠能六祖的瘞髮塔、密乘的陀羅尼石經幢、南漢鑄造的千佛鐵塔、宋朝時期修建的六祖殿、伽藍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等。

廣州民諺云:「未有廣州,先有光孝」,光孝寺是廣州規模最大、年代最久遠的佛教名剎。光孝寺位於廣州巿光孝路109號,現在從廣州地鐵1號線西門口站出口,沿着光孝路前行,就可以到達光孝寺的正門,交通十分方便。然而,以前這裏,並不是在鬧市之中,而是一大片的樹林,曾被譽為「嶺南叢林之冠」, 可惜現在是石屎森林了。

光孝寺最初是西漢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府第,三國時期,吳國騎都尉、易學家虞翻被流放南海,曾在此講學,當時人稱這裏為「虞苑」。東晉隆安年間(397 – 401年),罽賓國(今克什米爾)高僧曇摩耶舍,在這裏建佛殿,名為王苑朝延寺,俗稱王園寺。其後不斷有天竺及中土的佛教重要僧侶到訪,陳武帝天嘉三年,中國佛教史中的三大譯經家之一真諦三藏南下廣州,住在寺內譯經,譯出了「攝大乘論」、「大乘唯識論」、「俱舍論偈」等重要論典,推動了中國南北朝時代攝論宗和俱舍宗的成立。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寺院改名為乾明法性寺。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六祖惠能來到法性寺,因風幡妙論打動大眾,持印宗法師之請,出示傳承禪宗衣鉢。六祖在寺內菩提樹下落髮受戒,並登壇說法,成為當今漢傳佛教早晩功課必誦經典。宋朝初期,朝廷詔令改寺名為乾明禪院,後再改為崇寧萬壽禪寺、報恩廣孝寺。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再改名為報恩光孝禪寺。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朝廷敕賜「光孝禪寺」匾額,從此正名。後清兵南下,光孝寺遭到嚴重破壞,順治丶康熈年間有所修復,但在民國期間至五十年代,寺院被長期佔用,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

延續千年古剎

1961年光孝寺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加以修復,1986年光孝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僧眾進駐光孝寺,從此千年古剎得以延續。

光孝寺內有很多珍貴的佛教的歷史文物古迹,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達摩開鑿的洗鉢泉、唐惠能六祖的瘞髮塔、密乘的陀羅尼石經幢、南漢鑄造的千佛鐵塔、宋朝時期修建的六祖殿、伽藍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等。

光孝寺中還有一棵千多年菩提樹,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印度王子天竺高僧智藥三藏來到廣州,從佛祖釋迦牟尼成道處,帶來了一株菩提樹,種在寺院中,這是中國有記載以來最早移植的菩提樹。相傳智藥三藏曾預言:「吾過後170年,當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演上乘法門,度無量眾」。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六祖惠能就是在此樹下受戒說法,應驗了大師的預言。今日所見之菩提樹,枝葉茂盛,古木參天,以「光孝菩提」,為羊城八景之一。

瘞髮塔,又名六祖髮塔,八角型,塔有七層,每層有佛龕。六祖惠能來到法性寺(光孝寺),遇二僧談論風幡之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惠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當時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師聞其出言不凡,知為接五祖心法之人,遂請六祖顯現衣鉢,及於翌年在菩提樹下為六祖剃度受戒,為了紀念此事,建瘞髮塔於樹下,塔身保存完整至今。光孝寺有兩個佛教圖書館,收集了專業佛教書及佛教文化書籍數萬冊,涵蓋史籍、文學、藝術、音樂等各方面的資料,喜歡研究佛教的人,在此可消磨上一整天。

瘞髮塔
瘞髮塔

沿着寫着「心經」的圍牆向前走,就會來到光孝寺內開設的菩提甘露坊素食館,素食館取名是源自紀念1500年前智藥三藏移植菩提樹到光孝寺,菩提是梵語,是覺悟與智慧的意思,甘露象徵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向人間揮灑金露,度化一切。

心經牆
心經牆

素食館着重四季養生,採取比較傳統的烹調法,以粵菜烹調技術為基礎。餐館大堂裝潢簡單,商業味不濃,散發着淡泊和安祥的感覺。菜式的名稱並無假扮葷菜,而是充滿了禪意,例如:佛法蒲團、雲繞袈裟、明月紗窗、綠竹映翠、布袋禪機、瑞雪豐年、冰壺秋月、鉢裏瓊漿、知足常樂等,充滿了文化氣息,吃飽之餘,還可陶冶性情。

羅漢齋
羅漢齋
觀音茄
觀音茄

吃完飯步出素食館,只見一邊的平房中,一班僧人忙着準備中午開飯,似乎來吃飯的人數不少。原來光孝寺有一規定,只要善信付出5元,熱乎乎的兩餸一湯白飯任裝,保證吃個飽,也就是說,花得起錢的人,可以去素食館點菜吃飯,窮人也可以在旁邊的平房中,有尊嚴地坐着吃個飽。千年古剎,行善之心,如甘露般灑向人間,令人肅然起敬。

方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