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在內地鄉鎮只能靠邊站

觀乎鎮上居民生活,現代化基本條件如空調、手機、汽車全不缺,蓋不蓋新幼兒園似乎不是能力問題,是觀念問題

上文(2017年6月20日)對內地資優教育(國內稱「超常教育」)作了一些觀察及反思,本文再談對內地幼兒教育發展的看法。

幼兒入園率偏低

是次探訪地點是湖北省一偏遠縣級市,「縣級市」這個內地地方行政單位香港讀者可能不太熟悉,它的地位是介乎市及縣之間,英文county-level city可能表達得更為清楚。若以廣東省城市相較,與其同一級別的縣級市有恩平、台山、開平、鶴山、英德、羅定等。在國內經濟的發展標準來看是屬於五、六線城市。

行程雖只有幾天,但也去了市內2所及管轄鎮內3所,合共5所幼兒園。行程刻意安排,逗留了一整天,參觀了鎮上所有的幼兒園。先從數量上看看幼兒教育情況。該鎮人口不多,有三萬人口,有3所幼兒園,合共學生500多人。幼兒園數目足夠嗎?這很難說,要看全鎮有多少幼兒。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問了副鎮長及鎮政府辦公室人員也只有一個大概數字,有說介乎500至600人之間,但村民卻說上千人也有,相差竟達一倍!既然問不出所以然,唯有看看全國數字作出推論。

按中國教育部《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15年全國在園兒童(包括附設班)4264.83萬人,以全國13.5億人口計算,即中國3-6歲幼兒約佔整體人口3.15%。依鎮內3萬人口推算,3-6歲幼兒數目估計應有近千,若把誤差算在內,再保守一點,800幼兒應少不了。鎮上幼兒數目亦可再從全國「入園率」間接引證。據上文教育部同一文件公布,2015年中國全國學前教育入園率為75.0%,800的75%就是600,符合上述幼兒數目佔人口3.15%的推算。兩組數字如屬實,則鎮上幾所幼兒園所提供的總學額應不足以容納鎮上的所有幼兒。

為什麼不多建幼兒園?財政資源當然是問題。鎮政府有能力多建幼兒園嗎?觀乎鎮上居民生活,現代化基本條件如空調、手機、汽車全不缺,蓋不蓋新幼兒園似乎不是能力問題,是觀念問題,即幼教對鎮政府來說有多重要。在中國,幼兒教育非義務教育,亦非強逼教育,家長可選擇不讓孩子上學。在官員眼中,幼兒不上學,不是「失學」,處理自不能像中小學般嚴峻;況且,於中國現今國情而言,一鎮事務,重中之重,自是經濟;教育,特別是幼教只能靠邊站。

政府不重視幼兒教育

政府不重視幼教似乎舉世皆然。以香港為例,教育改革萌芽於90年代。先是着眼於大專教育,如逐步把兩所理工及浸會學院升格為大學;公元2000年前後,改革開始漫延至中小學,如推行校本管理,品質監控;到近年,幼教改革始起步,如學劵制、優則幼稚園計劃。教育改革從「大學至幼教」,循序漸進,是不少現代化社會所走的路。是次探訪是由市政府牽頭,就是想打破這個「由大而幼」的格局,用官員們的術語,是希望用「蛙跳式」模式進行改革,不是一步一步,一階段完結後才開展另一階段;而是「一跳幾步」,同一時期,不同教育層級進行不同方位的改革。思維自然是大膽的,但下級政府能跟從嗎?這還牽涉到師資問題,即教育「質」的問題。

鎮內3所幼兒園中,規模最大是位於鎮中心的公立幼兒園,現有學生有320人,名曰A校吧。B校是附屬於一所公立小學的幼兒園,有學生約100人。而C校則是遠離鎮中心,位於鄉村的一所私校,收生約80人。三校校舍大小不一。最具規模是A校,有獨立校舍,教室有十多間,也有戶外活動空間;操場亦舖有塑膠跑道。B校則附屬於小學校舍,屬於幼兒園範圍的不多,只有三間教室,其中大班(即香港的K3班)更是依小學模式上課:教室內桌椅一行行整齊排列,學生面向黑板。C校的校舍最不標準,應是改建自民房,地下有3-4間教室,二樓則是住所。

3所學校的共通點有二,一是班上學生太多,二是及格師資嚴重不足。按內地幼教班級人數上限應是小班(即K1)20人;中班(K2)25人;大班30人。但所見各班均是超出上限。這可能與沒有受訓老師有關。內地幼兒園的教師分配形式有所謂舊制「兩教一保」及新制「三教輪保」。即兩名教師負責班級中的教育工作,一名保育員承擔班級的保育和衛生工作。新的模式則崇尚保教結合,保教不分家,即班級中的三位教師均是具有教師資格證的幼兒教師,分別輪流承擔保育工作,逐步取消專職的保育員。可是鎮內3所幼兒園具幼師教師證的少之又少。如A校,共有教師14人,受訓的連園長在內只有三位!師資培訓不足,自然影響教學質素。莫說教學技巧,連基本幼兒發展常識似乎也掌握不了。

這是鄉鎮幼兒園情況,位於市中心的兩所幼兒園情況卻與這些鄉鎮學校大相逕庭。無論規模、設備、師資、教學模式與現代社會發展模式不遑多讓。當然,過猶不及,這兩所幼兒園過度側重某些方面的發展卻為幼兒成長帶來另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下次續談。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