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育局頒布課程發展議會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媒體普遍大字標題突出《指引》中幼兒班(俗稱K1)「不應要求幼兒執筆寫字」。有些媒體甚至把這理解為禁止「操練」。
「不應要求幼兒執筆寫字」是一個頗為普遍的要求。中國內地和台灣都有明確要求,小學以前不寫字。但是只要翻開網頁,便可以看到許多關於幼稚園要不要寫字的討論。雖然一致是勸說幼兒不要寫字,但也可見家長對於幼兒寫字,還是耿耿於懷,否則就不必勸說了。
學習是人類的天性,人一出生便每一秒鐘都在學習。在幼兒時期,大部分的學習是「習得」(acquire)的,也就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不經意地學會的。在幼兒時期,語言絕大部分是「習得」的,只要身邊有人用說話溝通,便不愁孩子不會說話。但是年紀愈來愈大,人的語言接受客觀社會的塑造、修正、打磨,便愈來愈多。這裏面有家庭的因素、社會的因素,當然主要是學校的因素。不過,進入新世代,媒體的因素愈來愈明顯。
正規教育 始於寫字
學字卻是另外一回事,學字比較難由生活而「習得」。在華人社會。可以說學字是正規教育的起點。我父親那一代,3歲(1922年)「開蒙」,在師塾裏,「讀書」(其實是「背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與「寫字」(「紅仿」、「印摹」、「臨帖」)一起發生的。也就是說,認字、讀書、寫字,是混為一體的。這也許是今天華人家長對於幼兒寫字的「苦戀」的根源;而這是1600多年科舉遺留下來的文化慣性。
今天不主張幼兒寫字,筆者以前聽說過是由於孩子的小肌肉還沒有準備好,勉強要他們在小格子裏面用力地寫字,會形成不平衡的肌肉發展。近年聽到的則是寫字需要手眼的協調,幼兒專注在小範圍內寫字,會扭曲了手眼協調的發展。也有認為孩子寫字,需要長時期採取一個固定的姿勢,也會影響身體的發展。這些都是從幼兒身體發展的角度來看過早寫字的害處。
也有從幼兒的學習角度看的。最常談到的是幼兒的坐姿,幼兒好動,容易養成「不正確」的坐姿。有認為過早寫字,容易弄錯筆順,往後難改(這一點下面會談到)。也有不少觀察,由於文字對於孩子,還沒有生活上的實際意義,過早寫字,要孩子盲目服從,因而往往失去興趣,甚至怕了寫字,一看到紙筆就反感。假如幼稚園的設計,又的確把寫字放在很重的位置,孩子因而以為「學校 = 寫字」,就會因此開始對學校生活產生厭煩的慣性情感。
但是筆者認為,最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幼兒這個時期,到底最重要是學些什麼?或者說,最重要是哪些學習經歷?假如其他「皆下品」,惟有「寫字高」,那麼,我們的方向也許就是,無論如何想辦法讓幼兒早點寫字,事實不然。幼兒寫字真正的要害是,霸佔孩子這段時期其他學習的空間、時間和精力。
台灣的奇蜜親子網,編輯有這麼一段話:「幼稚園並非小學的先修班,寫字也不是幼稚園課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家長、老師須了解︰在幼兒階段最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自己學習的能力,而不是一些眼見為真的具體成果(例如︰會寫字)。所以,不必把寫字當成是很重要或必要的學習內容,學了也不要操之過急,刻意要求成果。要知道,能夠快樂地學習,孩子才會有興趣,才能按部就班,也才能為將來的學習打好基礎啊!」
這裏有兩點值得闡釋一下。「幼稚園並非小學的先修班」,一針見血,即使在西方,還有一些幼兒教育圈子流行「school readiness」的概念;這是莫大的錯誤!幼兒教育的影響,終生受用,遠遠超過升上小學的準備。這就像中學的任務,遠遠超過為升上大學做準備。除了上述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幼兒階段的生活習慣、群體意識、好奇心、同理心、關懷、誠實、平等概念、和平概念、愛護自然、珍惜生命等等,都是在種種看來沒有經濟實用價值的活動中,潛移默化但是非常迅速地養成的。學校布置寫字習作的時候,家長追迫學校多寫字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不由分說地只注重寫字,孩子犧牲了的是什麼?
第二點,寫字是「眼見為真的具體成果」。這是這一代的家長,必須認真思考的。幼兒階段的學習,絕大部分是潛在的;具體的學習成果,往往是不穩定的,很難用具體的方法來衡量,但絕對不等於他們就沒有學習。只有寫出來的字,彷彿才算是「學習有成」,結果就會忽視了孩子其他的、也許是更重要的成長。
香港有不少研究,也可以幫助家長(也許也包括教師)紓緩一下「寫字」這個情意死結。
第一、「寫前」學習很重要。學字,是一個漫長的、連貫的學習旅程;孩子學寫字,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嬰兒時期,孩子對書這個物體的認識,知道書是一頁一頁翻的,知道書裏面有故事(以上可以稱為「讀前」學習),看到大人看書,慢慢知道書裏面的字是有意義的,知道字與故事的匹配,等等。都是孩子認識字的重要過程,並不是拿起紙筆,才開始學字。
認字領先 寫字有序
第二、綜合我的同事的研究,「認字」與「寫字」是兩個不同的過程,孩子很早便能認字。中文字難寫,但是因為與事物一一對應,因此容易認;而且,研究發現,認字是總體的,與認人臉一樣;認字不是一筆一畫的,是一個一個字認的,因此認字應該遠遠早於寫字。
第三、學習科學告訴我們,使用是最有效的學習。因此,不是靠「閃卡」,從「字」到「句」到「文」到「書」;而是相反,用故事書入手,在繪本之中加插句子,學習文字。這個過程,可以很早開始;但也是讓孩子對文字有實感、有感情。讓他們感到,文字是有趣的載體,是他們的好朋友。
第四、即使是真正到了要寫字,也應該是按部就班有序的。香港協康會的陳敏儀女士,提出1-6歲的幼兒,分成5個階段,從拿筆的姿勢,寫(畫)的內容,孩子的表現,描繪了幼兒學寫字的過程。對於急於求成,希望孩子一蹴即就的家長,也許是一貼清涼的鎮靜劑。
第五、內地與台灣一談到幼兒寫字,都會提到「筆順」,我們同事裏的團隊,研究出漢字是由15個「部件」組成,「部件」可以說是部首的進一步歸納。孩子熟悉了「部件」的筆順,就能掌握所有字的筆順,而不須掌握成千上萬個字的筆順。這已經在台灣和新加坡推廣。
末了,忍不住要講一個故事。30多年前,參加陸趙鈞鴻校長的家長會。趙校長一開場就說,那天早上接到一位家長來電,質問:「趙校長,你怎麼搞的?我的孩子上了幾個星期的課,一個字都沒有寫過。」趙校長也答得妙:「這位家長,你要有點勇氣呀!我們這裏一整年都不寫字的。」那是趙校長的實踐。不過,就是那所幼稚園高班(K3)的孩子,可以寫100字的日記。
有沒有研究,有沒有學問,有沒有專業勇氣,教出來的孩子就很不一樣!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