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中學生家長與筆者談起子女升讀大學的問題,他提及聽聞深圳大學與劍橋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甚覺吸引,希望我能解釋一下。
雙學位課程其實不是新鮮事物,記得當年教育學院(今稱教育大學)發覺畢業生多在小學任教,而受聘於中學的較少,究其原因,中學校長在本科教學方面略嫌教院的畢業生本科知識較為貧乏,便喜歡聘用大學修讀本科,其後再讀一年教育文憑的準教師。但慢慢地又發覺只讀了一年教育文憑,因教學實習時間不足,面對多樣化的中學生,在課室管理上的困難卻很大,空有較充實的本科學識,亦難以發揮。如何兩全其美?教育界建議教院與其他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在2000年9月,教院便首次與其他院校合辦學位課程:與科大合辦四年全日制榮譽理學士(數學及資訊科技教育)學位課程,其後的發展,我並沒有追蹤研究。但深知不同院校合辦雙學位課程,學生的得益會很大。由於那位家長提出的查詢,我在網頁上搜尋了一下,發覺有下列三則新聞,值得向家長們覆述一下:
(一)《星島日報》本年3月29日報道:
為擴闊學生國際視野和提升他們日後的全球職場競爭力,中文大學與五所世界頂尖院校合作,下學年起開辦包括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等課程雙學位本科課程,以「二加二」方式,修讀的學生在中大及合辦課程的院校各修讀兩年,完成課程後可獲兩院校頒發學士學位證書,中大副校長潘偉賢指,未來亦會陸續開辦有關課程。
五所合作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西班牙IE商學院及英國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卡斯商學院,部份課程將在新學年開辦,取錄最多十名學生,申請者需接受面試。中大副校長潘偉賢稱,修讀雙學位的學生,較一般本科生需要多修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學分,或需修讀暑期課程;她期望學生通過雙學位課程,能加強他們與國際的聯繫,發展人脈,成為世界領袖。
潘偉賢又表示,學生需修讀足夠學分及完成兩院校的畢業要求,方能取得兩所大學頒授的學士學位證書,若有學生中途退出,亦可獲中大頒發單一學位證書。
(二)2019年6月9日深圳大學招生辦有下列報告:
截至2019年5月,我校與國外和港台地區280所高校簽定了合作交流協議,開展學術交流和聯合培養,透過學生互派,學分互認,試行雙校園培養方式。2018年我校801名學生分赴22個國家和地區的80所協議高校進行長短期學習,目前我校學生可到境外90餘所院校學習交流,其中實施公費交換學生項目的合作院校有69所,自費出國(境)項目60多個,包括雙學位項目(2+2,3+1或3+1+1本碩連讀等)以及博士聯合培養,學分或語言文化交流項目和寒暑假交流項目。
相信與劍橋大學的合作,只是其中一項較新項目。
(三)「每日頭條」2017年11月23日報道:
香港大學與劍橋大學於深圳舉辦聯合發布會,宣布一個本科合作項目──
香港大學──劍橋大學本科收生計劃(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
據了解,香港大學(港大)與劍橋大學2011年起以先導計劃形式推薦港大工程學本科生赴劍橋學習。今年起進一步加深學術合作關係,合辧「香港大學──劍橋大學本科收生計劃(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共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並富有創造力的工程專業人才。
據介紹,此計劃將不會授予聯合學位,但入選「香港大學──劍橋大學本科收生計劃(工程學及計算機科學)」的學生五年學成後,將分別獲得劍橋大學頒發的本科學位及碩士學位,以及港大的本科學位。學生將在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學習兩年,成功透過考核的學生將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工程學或計算機科學本科及碩士合共三年的課程。
香港大學校長資深顧問及大學收生事務總監史秉士説,該計劃讓學生有機會在香港大學的工程學院學習兩年,然後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工程學本科及碩士合共三年的課程,學習工程學或計算機科學及科技相關科目。「此安排使他們能深入學習在不同文化及語言環境下如何應用工程專業,更讓他們結識來自兩所學校的校友、專家及教授,建立廣闊的人際網絡。」而以上計劃已在2018年開展。
說到這裏,我們不能不佩服香港大學、中文大學、深圳大學的領導單位,高瞻遠矚,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為。不同地域的兩間大學合辦適用課程,相信是高等教育尚待開發的一個重大領域。
跨學科、跨地域、跨文化、融合與發展、人才交流等好處實在太多了。記得本年暑假教育評議會河南交流學習團曾拜訪河南鄭州大學,據介紹由2018年起,鄭州大學收錄了本港有20多位大學本科生(請參看本人8月23日在本欄文章「河南青島遊」的介紹),我覺得本港大學與內地大學合辦雙學位課程,值得大力探討。本港大學過去偏重純學術學科或法律、醫療、金融、商業、旅遊、設計等服務性行業的學科,而工程方面的學科又缺乏實習與創新發展的機會,也缺乏就業機會,若能與外地或內地共同發掘合作項目,舉辦雙學位課程,開拓另一片新天地,為本港青年學業,就業闖出一條新路,何等美好!
但願今年《施政報告》在這方面能在政策上,資源上注入新動力。
教育為未來,由設計到建立雛型,起碼需要三、五、七年,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