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與雷同──談中大《摯愛》舞台劇來歷

中大製作的舞台劇《摯愛》,無論在橋段、情節、框架,實與五十年代的舞台劇《專誠拜訪》雷同。無論怎樣改頭換面,加鹽加醋,對話劇中人、藝評家、資深觀劇者等而言,是不難察覺後者是脫胎於前者的。

日前觀中大製作《摯愛》舞台劇,愈看愈覺情節似曾相似。回家重讀迪倫馬特(Durrematt)經典劇作The Visit(港譯《專誠拜訪》,內地譯《老婦還鄉》)劇本(註1),不禁恍然大悟。立刻細閱場刊與及宣傳文字,以至總導演冼杞然在灼見名家的專訪,均沒有提及兩劇的關聯。「改編/取自」,「靈感/理念源自」等等字眼亦不見出現。原創還是抄襲?感到事情不尋常,值得探討與作出質疑。也歡迎回應,指正。

先說明時序:《專誠拜訪》是五十年代初作品,首演後好評如潮,到處公演,也被譯成多國文字,改編為歌劇、電影等。在內地亦是熱門的現代劇,在北京、天津多次公演,深受歡迎。在劇界,行內無人不識。此劇由鍾景輝於七十年代引進香港,曾在中大崇基演出,鍾任導演、梁鳳儀(《摯愛》總策劃/編劇/演員)、殷巧兒(《摯愛》台詞指導)先後任女主角、冼導亦有參與。當年觀眾仍大有人在。

復仇至上 金錢萬能

《專誠拜訪》故事描述男女主角青梅竹馬,但女角懷孕後,男方為金錢拋棄女方。遠走他方,淪為妓女,幼兒夭折。其後嫁與富翁多人,數十年後成為超級富婆。之後返故里,實行大報仇,用巨款收買所有官員、法官、警察、校長、記者以至男角親人等,一步一步逼男角至絕路,最後命喪街頭。市民以為他的死,可以為社區作最後的貢獻,因女角承諾只要他一死,便捐贈10億元予當地人民。事成後市長在全體大會上宣布女富翁捐贈巨款時,領呼口號:「接受捐贈不是為錢,是為了主持公道。」

《摯愛》舞台劇是中大的大型籌款項目,由中大監察委員會主責。該會指出「大學教育需肩負責任,既為莘莘學子灌輸豐富學識,也要加強品德培訓。……舉辦一次寓教育於娛樂的文藝晚會,籌募更多教育經費,以便舉辦更多弘揚中華文化藝術及各種德育活動。」製作演出者為中大校友會聯會。該劇監製陳健彬提到「梁鳳儀約了冼杞然和我到香港大會堂見面,建議搞一台弘揚中國文化的舞台劇,並作環球巡迴演出以連結校友。」現已籌得1億4,000多萬元。首演當晚林鄭特首到場,四位中大前任、現任校長,多名院長上台支持,演出,接受支票。之後更會在溫哥華、北京、深圳、倫敦公演。冼導在專訪中,謙虛而聰明地指出:「所謂劇本,乃是一劇之本。這次《摯愛》並不是冼杞然的作品,開宗明義是中文大學和梁博士的作品。」「舞台劇是中大精神的一種肯定。」「這次全球巡迴演出,既代表中文大學,也代表香港,劇本自然不能馬虎。」可知《摯愛》不是一般的話劇,而是有代表中大甚至香港之意,也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寓教育於娛樂。那樣,讓我們看看此劇作能否達致此目的。

七十年代中大校園,男女角山盟海誓,女方赴美進修,男方往訪,暗結珠胎。而男方父親為財害到女方父親破產自殺,母親隨後亦自盡。女角赴港尋男角被拒,返美後更遭人輪姦,胎兒流產。後嫁與富豪,得巨筆遺產。15年後返港精心設計,施行報仇。重與男角展開關係,更合作投資。並以百億私錢購買弱勢貨幣,男方跟從。後女方抽走資金,幣值大貶,男欠下巨債。原來女已用巨額買通男方身邊律師、工作人員,以至親人,讓男方投入羅網而不自知,最後逼他開槍自殺。原來槍內未藏子彈,而女方表示已寛恕男方了。男方重操醫生故業,2003年SARS爆發時染病去世。女方回港參加葬禮,又突兀地說:「香港是我的摯愛,我的摯愛在香港」語句。在全劇未有表達任何《摯愛》含意時,此兩句是唯一的所指,卻着實令人摸不着頭腦。

《摯愛》故事由中大校董梁鳳儀博士(右)身兼總策劃、原創編劇並親自參與演出,講述香港及中大人永不言倦的奮鬥精神。(香港中文大學Facebook)
《摯愛》故事由中大校董梁鳳儀博士(右)身兼總策劃、原創編劇並親自參與演出,講述香港及中大人永不言倦的奮鬥精神。(香港中文大學Facebook)

何處見中華文化與中大精神

聰明的讀者,試行比較兩劇。兩者時空雖異,後者生硬地插入香港政局與財經風雲及寬恕片段(註2),然而,《摯愛》的橋段、情節、框架實與《專誠拜訪》雷同。無論怎樣改頭換面,加鹽加醋,對話劇中人、藝評家、資深觀劇者等而言,是不難察覺後者是脫胎於前者的。是否原創,自有公論。

本來劇作可以改編原著,或取材,或靈感自來……,也無問題。但必須註明,否則有抄襲之嫌。大學學術界,實最忌抄襲也,尊重原創,實學界應有之義。

假若此劇寓教育於娛樂、弘揚中國文化,則在那兒體現?如屬改編而不註明,更與教育、中國文化背道而馳!

中大是次校慶選演此劇,而實則全劇散播金錢至上,有錢無所不能,精心設計報私仇等意識,雖結局有忽然寬恕情節,但實在沒有諷刺或批判上述負面價值/精神的表達。這又有何正面教育價值,反映了什麼中大精神?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左)、中大校董會主席梁乃鵬博士(中)及前任校長沈祖堯教授(右)率領一眾嘉賓上台,唱出舞台劇主題曲《博文約禮》歌。(香港中文大學Facebook)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左)、中大校董會主席梁乃鵬博士(中)及前任校長沈祖堯教授(右)率領一眾嘉賓上台,唱出舞台劇主題曲《博文約禮》歌。(香港中文大學Facebook)

在最後一段戲,女角(由編劇兼任)站在台上向眾人宣布,自己一生經歷豐富,會編成劇本演出,以作籌款,回饋母校。這種明顯的插入式廣告處理,不知在座的大學高層,教授,各貴賓,購票或獲贈票而來的觀眾(無論是否中大人),有何感受、反應?我們不禁問:中大當初為何選中這個劇,在本港以至於全球公演?準則在那裏?

《專誠拜訪》以誇張手法深刻諷刺人性醜惡、貪婪、為金錢什麼也可出買,當女角向市長提出以十個億的代價換她一個公道(即因當年遭男方拋棄之恥辱,而要市長置男方於死地),有以下對話:

市長: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女角:就是剛才我說的那個意思。

市長:可公道是不能用錢來買的呀!

女角: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到!

各位讀者,請深思最後一句話。在今天,是不是金錢什麼也可買到,包括……

《摯愛》即將全球公演了,有那麼多觀眾知道《專誠拜訪》劇情,如何去澄清兩劇的關聯呢?如標示以下字句,可行嗎?──「本劇內容、情節、布局如與《專誠拜訪》(The Visit)雷同,實屬巧合。」

中大是次校慶選演《摯愛》,實則全劇散播金錢至上,有錢無所不能,精心設計報私仇等意識。(香港中文大學Facebook)
中大是次校慶選演《摯愛》,實則全劇散播金錢至上,有錢無所不能,精心設計報私仇等意識。(香港中文大學Facebook)

後記:筆者觀劇後,就兩劇的關聯與背景,請教過一些中大校友及話劇界人士,均異口同聲作出此源於彼的斷言,至於兩劇之比較詳析,以及對中大相關影響,有需要可另文處理。

註1:迪倫馬特《老婦還鄉》劇本。葉廷芳譯,1980年。

註2:參考1964年改編同名電影,由英格烈褒曼、安東尼昆主演,伯恩哈德維基導演。結尾改為女角沒有殺死男角,因此引起評論界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