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是廣東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和手工最精美的木雕工藝品。神樓由番禺石樓鄉陳氏族人於宣統元年(1909年)出資製造,是清代番禺崗尾社十八鄉一年一度「洪聖王出會」神誕活動的珍貴文物。這件國寶級文物現正在香港亮相展出。
番禺神樓的營造方式、平面和立面布局匯集了嶺南傳統文化、建造工藝與文化藝術精髓於一身,是極為珍貴的清末民俗、社會和藝術文化寶庫。香港有幸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支持下,獲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借出番禺神樓,於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澳門社會文化司聯合主辦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中展出,讓香港市民一睹神樓的風采。
要認識番禺神樓,須先從社會文化方面解讀其源流。中國自古便有祭祀山川、四海的禮制,隋文帝將南海神崇拜列入國家事神祀典中,並在廣州黃埔創建南海神廟。至唐天寶年間,南海神被冊封為廣利王。到宋仁宗更加封為洪聖廣利王,民間自此稱南海神為洪聖王,並在沿海地區興建洪聖廟宇拜祭,以保平安。至清代,珠江三角洲一帶流行於慶賀洪聖誕時,舉行「遊神賽會」,即自廟裏把神像請出巡遊。活動將祭祀與里社鄉約的組織互相結合,以加強聯防功能;而賽會的規模和樣式也反映地區的社會網絡、地位和經濟力量。
番禺崗尾社十八鄉位於番禺石樓鎮、石碁鎮和化龍鎮一帶。崗尾社洪聖廟由十八鄉於順治五年(1648年)建成,此後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洪聖誕時,十八鄉會輪值舉辦出會活動。至上世紀50年代,番禺崗尾社十八鄉的洪聖王出會習俗,持續了200多年。
十八鄉各村每當輪值舉辦洪聖王出會活動時,均會隆重其事,精心製作出會時用的高腳牌、神案、鑾輿、神龕,甚至是供奉洪聖王的神樓,務求與之前主辦活動的鄉鎮比併。是次在港展出的神樓,是由十八鄉之中的石樓鄉陳氏族人出資營造,其營造、技藝、裝飾等技巧,極為出色,規模亦冠絕其他鄉鎮。資料顯示,石樓陳氏族人在明清兩代人材輩出,有進士、舉人、貢生和秀才,擁有雄厚財富,在當地亦有龐大影響力。石樓陳氏於宣統元年(1909年) 委託何秉記建造神樓,並於宣統二年(1910年 )輪值主辦洪聖王出會;當年,陳氏在宗祠善世堂內搭建神樓,恭迎洪聖王入神樓昇座後,供崗尾社十八鄉村民拜祭。善世堂目前是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深98米,是廣東進深最深的祠堂之一。
神樓的營造和藝術造詣可說是登峰造極,從建築角度看,神樓的格局,嚴格遵從中式傳統建築的形制,以中為尊、左右對稱、前低後高等。神樓分為台基、屋身和屋頂3部分。台基下層是繪有仿水泥花階磚圖案的木地板,這種可以組合不同幾何圖案的水泥花階磚,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歐洲,是當時潮流的象徵,反映昔日廣府地區的建築裝飾,已受西方文化影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佐證。台基中層為神樓的簷廊地面,紋飾也是仿水泥花階磚,紅色萬字、黑色菱形和綠色環形符號交替出現,樣式獨特,具異域風情。至於台基上層,是神樓的室內地面,由12塊杉木板組成,畫有「田」字形斜線,模仿當時嶺南傳統建築常用的廣東大階磚地面。
神樓的承重結構以泰國柚木建造,其他部位則以老杉木建造。神樓包括多種典型建築構件,例如樑、柱、橫眉、花罩、雀替、隔板等,除具備承重或裝飾功能外,亦用以分隔空間序位。在營造方面,神樓以榫卯裝嵌全部166個木構件,每個構件的榫卯均設計精妙,有效分布及承擔神樓重量,亦方便出會活動前後的搭建及拆卸工作。當年出會期間,神樓在善世堂內組裝,活動結束後神樓會拆卸並存放入八個預製的樟木箱儲存。
從藝術角度看,神樓採用了多種工藝手法,例如圓雕、鏤通雕、高浮雕、淺浮雕、鬆漆貼金等,加上眾多戲曲場景、民間傳說、吉祥圖案等,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令人目不暇及。在神樓正立面的一對龍柱上,以浮雕刻上「魚躍龍門」的典故,雲龍纏柱上盤,十分生動;柱下方刻有「禹門」(即龍門),「禹門」下方雕刻栩栩如生的魚,寓意魚躍禹門化為龍,象徵逆流前進,奮發向上。龍柱下方的柱礎有六面,刻有人物、花果及珍禽異獸,活靈活現。
龍柱兩內側的人物柱,以浮雕雕刻多個民間耳熟能詳的戲劇故事,例如《西廂記驚豔》、《韓信夜斬龍沮》、《岳飛智取蛇盤寨》等,合共刻有208位故事人物。龍柱還有嶺南傳統建築常見的裝飾,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人物故事柱上方是壓頂過樑,由一塊柚木製作而成,全長超過四米,以花卉紋作主體裝飾,兩端各刻有鰲魚和蝙蝠;花卉紋下方以通雕手法刻劃《郭子儀祝壽》圖,構圖人物造型多樣,建築物型態刻劃細膩。郭子儀是唐代四朝元老,戎馬一生,屢建奇功,相傳他有七子八婿,均在朝為官,每逢壽辰, 七子八婿均攜子來賀,可謂官高位顯,子孫滿堂。工匠將此場景雕刻出來,寓意光耀門庭,反映民間對富貴長壽、子嗣興旺的祈盼。
神樓最上方的橫眉,是整座神樓正立面的視覺焦點,由三塊柚木拼接,通過榫卯連接下端的壓頂過樑。橫眉上雕刻「雙龍戲珠」,雙龍自兩邊祥雲遊走向正中的火珠,寓意吉祥如意,火珠上方有卷草紋和寶相花雕刻,則寓意錦上添花。
人物柱後的兩側各有屏門、腳門及花板,作為分隔空間和裝飾構件。兩組屏門以雙面鏤雕和高浮雕技術,刻有《八仙賀壽》、《哪吒鬧海》、《漁樵耕讀》、《楊玉環夜遊月殿》、《劉備招親》等戲曲和民間故事,匠師的取材某程度上反映了清末民間的價值取向。
神樓正廳是安放洪聖王的空間,東西兩側各有六扇金漆木雕屏門,屏門上部用鏤通雕工藝,刻有花瓶、牡丹、蝴蝶和銅錢;下部則以陰刻雕刻花草紋飾。正廳天花彩繪「暗八仙」及「麒麟鳳凰玉書圖」,具吉祥及聖賢誕生的寓意。
如此龐大宏偉的木結構神樓,氣勢磅礡,令人讚嘆清代嶺南地區的營造工藝。神樓重量超過4700公斤,由廣東省運送到香港的過程殊不簡單;文物探知館的展廳亦無法容納高5米、寬5米、進深5.7米的神樓。古物古蹟辦事處為了展出這座百年木雕神樓,首次在文物探知館的庭園搭建臨時展廳,展廳的溫度、濕度和環境亮度需嚴格監控,令神樓得到合適保護之餘,公眾亦能舒適地欣賞。裝嵌神樓的工作由一名經驗豐富的總指導師傅帶同最少8名熟練技工,花了5天才能完成。神樓是「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覧的重點文物,大家欣賞過專題展廳的展品後,可通過庭園,走進戶外臨時展廳,一睹氣勢磅礡的番禺神樓。
「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解構嶺南建築源流以及其裝飾工藝美學,市民可以透過170項平常難以近距離觀賞的展品,追本溯源,認識嶺南傳統建築特色,增添對傳統建築的了解。展期至6月2日,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