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an 23 2025 03:37:5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山西再現煤票 不必搶購糧油

久違的煤票,最近在山西朔州市「復活」,發給當地有能源分配權的單位購買煤炭之用。煤票的局部「復活」,顯示煤炭供應的「短缺現象」。但是,各地糧油供應平穩,無搶購糧油的「必要」。

前一陣,華北、東北和西北面對極端寒潮。官方發出寒潮、暴雪、大風、道路結冰的預警。有些地方傳出台海即將開戰之說,廣東、浙江等地出現糧油搶購小浪。

為何某些地方有搶購糧油之舉?有的說是為了「武統台灣」備戰;有的則說,國務院商務部11月的「通知」,勸民眾購備生活必需品,是「話中有話」,大家就忙着搶購。

這是對訊息的誤讀。促成搶購的因素,可歸納為四組關鍵詞:台海戰爭、歷史教訓、瑞麗陰影、不測風雲。

搶購四因素  台海備戰忙

台灣海峽飄盪戰爭陰影。一方面,紅軍(共軍、解放軍)戰機頻頻出現於台灣本島西海岸,形成對台的「疲勞武嚇」;另方面,白軍(國軍、台軍)續購美國先進武器,增強防衛實力。

這種「備」而未「戰」的格局,使兩岸處於緊張狀態,任何相關訊息的傳播,都可能引起猜測或非理性的反應,諸如搶購生活必需品。

商務部11月的「通知」,題為〈關於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呼籲:「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這種陳述,並無戰爭的煙硝味。

北上廣的好事之徒(有退休外交官稱為「好戰分子」),把商務部「通知」的「突發情況」一詞,解釋為即將「武統台灣」;有網絡平台、微信,發出台灣居民搶購糧油的「消息」(很快被證實是虛假)。

台灣島內並無搶購的場景,正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反而粵、浙等地有人搶購,有的一次購入600斤白米,還打算購大型冷藏櫃,以便囤積更多食物。

此舉還「傳染」美國少量華人家庭。據美國華文大報《世界日報》的採訪報道,有些華人家庭頻頻接到北京等地老一輩家人的電話,勸言多購糧油備用,寧信「戰爭即將爆發」之說。

糧食供應足  有光盤行動

台海雖有戰爭危機,卻無一觸即發的跡象。

在三幾年內台島應是「西線無戰事」,紅白兩軍維持「備而不戰」現狀的可能性較大(註1)。就戰爭的因素而言,搶購糧油並非「必要」。

從北京官方的糧食庫存、供應保障機制來看,居民並無缺糧的風險。現在的社會困惑,不是缺糧、供應緊張,而是如何減少浪費糧食。官、民的宴會和日常用餐,有炫富擺闊心態,飯菜的剩餘太多。

官方於10月31日發布〈糧食節約行動方案〉(俗稱「節糧28條」),呼籲開展「光盤行動」,勿浪費飯菜。

現在各地糧食供應平穩,毛時代的糧票已進了歷史博物館。(網絡圖片)
現在各地糧食供應平穩,毛時代的糧票已進了歷史博物館。(網絡圖片)

飢餓印象深  歷史教訓大

搶購的第二個因素是「歷史教訓」,即1958—1962年大飢餓餓死人的「浩劫」(註2)

據網絡平台的報道、網民的留言,搶購者多已上了年紀,泛指1950年代、1960年代出生者,也還有更年長的「八老九十」群。他們有過5年大飢餓的難熬經歷,或聽上一代口傳的飢餓故事(註3);有的人,則有毛文革時(1966—1976)「吃不飽」的生活經驗。

飢餓的歷史陰影沒有消除,囤糧防飢的憂患意識便比較強烈;有人還因此遊說在美國的親人,行動起來「防患於未然」。

瘟疫仍肆虐  瑞麗陰影在

搶購還關乎「瑞麗陰影」。瑞麗是雲南省與緬甸交界的邊城,居民靠邊境小額貿易、邊境小鎮特色旅遊維生。瘟疫肆虐下的密封式社區管理,令原來的一潭活水變成一池死水,居民生計十分艱難(註4),日常生活幾乎完全失去自由。

有住戶被上鎖出不了門,生活必需品常短缺。有住戶的自來水是黃泥漿,精神上備受折騰。據網絡平台的報道,有居民在網絡平台留言:「每天都是煎熬,從沒有這樣絕望過。」傳聞有人受不了「囚禁」式的社區管控,跳樓自殺。

有學者稱,各省都有類似瑞麗的苦況。四川省成都市的許多小社區,近日在露天空地排隊檢疫,天寒地凍苦候,秩序引起混亂,有一批人逃離封鎖區躲入草叢,暴露社區管控有偏失。

在社區封鎖地帶,除了生活必需品保質供應的保障不足之外,許多居民急需心理輔導,以穩定情緒。但他們難以獲得這方面的援助,醫療和藥品的提供亦時有不足。

在「瑞麗陰影」之下,有居民想到在社區管控略寬鬆時多購必需品,這不失為「有備無患」之選。連北京一家大報的「客戶端」也發帖文,曰:「疫情散發……一些小區封控以後,很多人發現家裏米和菜都沒有,快遞也不讓進,完全靠社區工作人員緊急救助,給大家造成的壓力也大。」

不測風雲多  靠自力救濟

與搶購有關的第四個因素,是天有不測之風雲。在生活必需品供應鏈忽然中斷時,事先有儲備者應急的空間大一些。

這兩年來,不僅疫情反覆多變,民眾在社區受監控,天災夾雜人禍的事件亦多。河南、河北水患和山西煤礦水浸,導致居民受困、生活必需品緊缺。一些地方的生產安全事故頻仍,也影響物資供應,而地方官吏應對能力則不濟,民眾難免對其公信力懷疑。

一些地方官吏忙於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有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命令主義之弊,未能及時有效應急、舒緩民困,加深了官民「緊張關係」。恰如儒家典籍《荀子.富國》謂:「萬物失宜,事變失應,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

在「不確定」的困惑下,一些民眾傾向於「自力救濟」,例如儲備生活必需品。這種防備模式,成了尋求「確定」(不愁短缺)的選項。

註:
1, 美高官頻訪台 重申六項保證
2, 港大教授寫餓 公社幹部性侵
3, 北京智者說餓 60年前左折騰
4, 澎湃網(上海)2021.10.30

本文原題〈極端寒潮將持續 有搶購糧油小浪〉,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