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發展

屯門的發展應要利用發展落後的劣勢,轉為優勢。

最近與年輕的朋友談屯門的發展,覺得大有可為,但是必須突破原來的框框。

屯門新市鎮規劃有問題,當初以工業發展為主,結果香港工業轉移北上,屯門便只落得結構失業的基層社區。其後的分區發展,也違背早年英國在香港發展新市鎮的複合平衡原則。公屋為主,交通不便也昂貴,出現悲情社區的感嘆。

如何突破屯門發展困境?

要扭轉這個困局,本可用荃灣屯門鐵路打通與市區的通勤之路,可惜特區政府還是抱着殖民地的財政方針,不賺不幹,而不懂基建對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縱有西鐵,卻是繞一大圈從元朗入九龍,費時失事。

這樣的發展困局,卻造就屯門在香港的價格低窪區,也缺地產商的衝擊,地價稍低,只要有工作,生活也可安穩。

屯門的發展應要利用發展落後的劣勢,轉為優勢。一是保持低價水平,不要讓領展和地產商任意抬高地價、租金。一方面低價可吸引外來購買力,另一方面,不過度商業化、中產化,保留屯門基層社區市場的風貌,使在香港高度商業化的發展中保留一懷舊樂土,既保存本地幾十年的社區面貌和傳統,也保育由此產生的本土文化。

發展當然要向前進,但與市區交通不便,妨礙九龍市區的擴展入內,也至少隔了元朗,後者形成市區入侵的屏障,減少對屯門的壓力。屯門的發展因此不是依靠香港市區的伸展,反而可大力與對岸的深圳南山區合作。

打造成複合文化發展社區

在現時的交通系統中,屯門接西部通道至深圳,南向經屯門赤鱲角通道往香港的國際機場,和港珠澳大橋跨海而西,這便坐落一交通道的樞紐,可利用機場與深圳的連接,以及珠江口岸東西兩岸的連接,建設新的服務業區。

不過,一是不能讓深圳前海區和香港市區的高樓大廈,高價格成本入侵。屯門社區要從保育出發,力拒地產商帶來的破壞性改建。二是在保育的同時,把現有的設施改善,打造宜居的社區環境,盡量利用海岸線的優美風景,吸引中產的專業人士入住。一方面是在深圳南山區工作的,另一方面是在家工作為主的自由專業人士。

既限制無序發展,堅決保存原來社區風貌,又促進改造,引進新的群體,改變當地人口結構、職業結構,甚至利用嶺南大學,開拓新的文化社區,改革單一基層社區為複合立體發展的新區。這樣的改造,不重於政府大灑金錢建設,而在於社區改造,文化建設,發展的思維方向轉變,需要的是社區、社會的投入,集體建設新的社區發展。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