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顛簸之旅

九年前到過尼泊爾,看到這國家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初期,政治爭議令政府不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九年過去,重遊舊地,仍是失望多於喜悅。

我接受一個尼泊爾團體的邀請,在復活節期間到尼泊爾訪問參觀了一個星期。這是我第三次踏足這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國家。

我第一次到尼泊爾,是30多年前去旅遊。那次經歷的記憶,現在已是十分模糊了,但印象還是很好的:景色壯麗優美,人民純樸友善,旅遊設施也頗不錯。

第二次是在2009年,尼泊爾剛廢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之後。那次一進入首都加德滿都,便覺得比前次的印象差了許多:馬路和房屋都像日久失修,一片破落景象;汽車在破爛的路面上行走,顛簸不堪;我入住的本是星級酒店,管理和服務卻是劣等。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國之都的居民,竟要捧着壜壜罐罐,在馬路旁的水龍頭前面排隊取食水。

香港的尼泊爾友人介紹我認識了加德滿都一些政界人士。從他們那裏知道,國家百廢待興,但國會卻為新憲法的內容爭論不休,各黨派在要不要實行社會主義、權力怎樣分配、軍隊怎樣組成等問題上爭個你死我活,經濟民生問題置諸不理。我拜訪了尼泊爾總理,他給我介紹了他的施政願景,並透露他即將訪問中國;我回港後不久,他訪華未及成行,已下了台。

數月前,又有一位尼泊爾朋友代表他的團體邀請我到他們的國家訪問。我向他描述了2009年那次訪問的見聞和感受,並告訴他,當年我在加德滿都出席了一個商界座談會,很多與會者都表示,尼泊爾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要求我協助遊說香港人到那裏投資;我坦率地回應說:「投資者考慮是否到一個地方發展,首先要看那裏的政局是否穩定,以及政府的政策是否可靠。以貴國目前的狀況,恐怕很難吸引到投資者。」我對尼泊爾朋友說,上次訪問給我的印象,不會令我覺得要再去一次。

尼泊爾朋友辯解說:「你說的是九年前的事了;現在情況已不一樣;尼泊爾的政局基本穩定,各方面的建設也有不少發展。你再去看看,包你會改觀。」我上網查看了關於尼泊爾的最新資料,相信我的朋友說的是事實,倒想親身去了解一下這個國家過去九年的變化,於是接受了邀請。

可是,這第三次山國之旅帶來的,仍是失望多於喜悅。

對當地政府解難能力失望

重訪加德滿都,最強烈的感受是交通嚴重擠塞。這除了因為路窄車多之外,駕駛者漠視交通規則也是重要原因。

在加德滿都第一天上午,我安排了與副總統會面。從酒店到副總統辦公室,距離不到兩公里,走路只需20分鐘;乘車前往,卻花了足足一個小時。酒店門前是一條很窄的雙程路,每個方向僅容得一輛汽車通過。偏偏有一輛汽車泊在路上把一邊馬路堵住,司機不在車上;後面來的汽車不理三七二十一,開到馬路的另一邊去越過它,對面來的車輛卻不相讓,於是另一邊馬路也給堵死了。就這樣,整條路的交通癱瘓了十多分鐘,阻路汽車的司機才出現,若無其事地回到車上把車開走,接着來了一個交通警員到場指揮,兩邊的車龍才慢慢開動。

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情景是經常發生的。

除了加德滿都,我的行程包括佛教聖地藍毗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奇特旺國家公園,以及尼泊爾第二大城市博克拉。我從加德滿都乘內陸機往藍毗尼,其他行程都乘汽車。從藍毗尼到奇特旺是137公里,車行了三個半小時,雖然途中有不少路段路面破爛,行車像跑馬,但總算沒有意外。翌日從奇特旺往博克拉,卻沒那麼順利了。

博克拉距奇特旺152公里。司機說,行車時間估計最多四個鐘頭。我們早上七時半從奇特旺出發,預算中午前便可到達博克拉吃午飯。誰知車行了大約一個小時,便被堵住了。望向前方,在繞山而走的蜿蜒的公路上,車龍綿延不斷,看不到盡頭,光是重型卡車便有上百部。如果不是趕路,或會覺得是很值得觀賞的奇景。沒有人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事;司機都下了車,蹲在路旁狹窄的空間,三五成群,聊天說笑,沒半點焦急的表現。顯然他們已習慣了這樣等候。當司機們返回車上,車龍開始慢慢向前蠕動時,我們已等了兩個多小時。

塞車當然不是尼泊爾獨有的問題,但在那裏特別嚴重。從正面的角度看,路上有很多車輛行走,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不過,人們在塞車中浪費的大量時間,是很沉重的社會成本。當地人的態度似乎說明,他們對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期望。

市内基建十分落後

尼泊爾南部城市藍毗尼(Lumbini),是佛敎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出生地,世界各地很多佛教徒都來這裏朝聖。市內有一個面積達八平方公里的南北走向的長方形園區,裏面集中了許多佛教的古蹟、寺廟和博物館。北面有「世界和平塔」,南面有「聖園遺址」,中間是國際寺院區:中國、日本、韓國、泰國等20多個國家,都在那裏興建了寺院。一座座風格不同的建築比鄰而立,美不勝收,目不暇給。

我們在藍毗尼的第二天下午前往園區參觀。剛看了其中幾間寺院,天色突然變壞,不但開始下雨,而且雷電交加,狂風大作。我們只好匆匆結束行程,返回酒店。這園區要認真參觀,用上一整天時間也不多。問題是當天我們花了整個上午跑去看一個「珍貴考古遺址」。

那地方叫Tilaurakot,據說釋迦牟尼在那裏生活了29年。那裏離酒店不過25公里,乘車往返卻各花了一個多小時。這次可不是交通擠塞;行車緩慢的原因,是路面凹凸不平,不是滿布坑窪,就是堆着沙石。

最令人失望的,是挨完了顛簸難受的車程之後,到達的「考古遺址」竟是一片什麼遺跡都看不見的荒地。一名講解員站在荒地上的不同位置,用手比劃着解釋說:「這裏有一道城牆,這裏是城門,這邊是王宮,這裏有……」全部只能憑我們的想像去「看」。

我問,那些建築現在都沒有了?講解員指一指腳下說:「有,都埋在地下。如果你在冬季的幾個月來,便可看到考古人員掘開泥土,露出古代建築。」「考古人員看完了,就把泥土重新填上嗎?」我懷疑地問。他說:「正是,因為要保護文物。」

我聽了只能半信半疑;但如果他說的是實話,這地方大部分時間便沒有什麼好看。我問:「這裏有展覽館嗎?看不到實物,讓我們看看照片也好。」他說,沒有展覽館,但有圖片可以提供。我們離開時,他塞了一張該處的簡介傳單給我,上面印了幾幅模糊不清的照片。

回程上,尼泊爾朋友指着遠方說:「那邊正在興建國際機場。你下次再來,不用經加德滿都,可以從香港直飛了。」我說:「如果這裏不改善基本建設,不多搞旅遊景點,國際機場恐怕是白建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