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小一統一派位放榜,據教育局數據顯示,參與派位的32,171名學童中,有22,486位獲派首三志願。雖然統一派位的滿意率近七成,但之前的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結果,情況就不太理想,當中報讀來年小學一年級的近59,000名學童中,有接近25,000人率先獲得「自行分配學位」,佔42.2%,其中14,647人屬於有兄姊在該小校就讀,或父母在該校任職的「世襲生」,數字比去年增加1700多人,也創了新高,令「非世襲生」入讀心儀小學的機會減低。事實上,現時小一分配學位方案爭議漸多,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世襲制度固然是其一,統一分區派位階段的校網劃分也造成「名校區」的誕生。為了入讀某些區域的知名小學,虛報或借用地址者有之,不惜一擲千金搬入名校網者有之,令不少家長慨嘆制度不公,令基層家庭處於不利境地。
制度不公 家長不滿
要追本溯源,我們必須先回顧2000年5月公布的〈教育改革諮詢文件〉,當年建議希望針對「競逐進入受歡迎的小學」的現象,令「進行惡性操練……揠苗助長」的教育文化得以改變,並改善「家長的背景對其子女能否進入某些小學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與公平的原則不符」的問題,故建議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取消「校長酌情分」,明令禁止小一入學的面試或測試;「只保留兄姊在同一小學就讀或父母在該小學就職」兩項標準,可享有「必獲取錄」的優勢,名額佔25%;而自行分配學位的百分比只限於15%,令統一派位的學位不少於學額總數的60%。
然而,由於受到來自部分小學和家長的反對,2000年9月公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在最終方案作出以下讓步。首先,自行分配學位的百分比提升至20%,收錄兄姊世襲的百分比調高至30%,如申請數字超於學額,更明文可蠶食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學額。結果每年均有大量受家長歡迎的學校出現世襲生超額情況,今年就有多所學校超額收取世襲生多於20個,有學校更超收多達41個,減少一般學童在分區統一派位的取錄機會。
第二,充滿世襲色彩的計分方法也在最終定案內逃過一劫,所以現在教育局的「計分辦法準則」之中,仍保留「父/母為該小學的校董(20分)」、「父/母或兄/姊為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與該校的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5分)」「父/母為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5分)」等計分方法,令這些與「方便父母照顧子女」這原則完全無關的項目,加劇世襲收生情況,而原有改革方案所針對的世襲文化則延續至今。
兩大意義改變
較有意義的改變有兩點:第一是取消校長酌情分,明令學校不可進行任何形式的筆試或面試,避免幼稚園階段的惡性操練,消除進入受歡迎小學的激烈競爭對幼童帶來的壓力。然而,政策有一大敗筆,就是直接資助計劃(直資)小學、私立小學等不在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之內,這些學校仍可以安排申請家長和學童的面試。由於新制度「放生」直資和私立小學,故大部分家長都會為子女安排面試訓練,或報讀大量興趣班以豐富子女的學習檔案,為子女報讀這些學校做好準備,而不少幼稚園的操練也依然故我,以滿足家長報讀這些學校的願望。因此,惡性操練不但未有停止,壓力反而與日俱增,因為學童要贏在起跑線,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結果有目共睹。
另一個較有意義的改變是引入跨區選校的學位,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家長可以不受地區限制,向任何官立或資助小學遞交申請,統一派位中10%的學位不受學校網限制。然而,上述區區小數,只是杯水車薪,家長又怎會因此而放過搬進名校區以求入學的機會,形成「有錢有更多機會,無錢只有較少機會」的情況,增加社會的不公平。
如果大家同意當前小一派位制度有不公平和不合理之處,筆者認為改革方向已經寫在2000年5月公布的〈教育改革諮詢文件〉之內。應否取消世襲色彩的計分項目、如何確保和提高統一派位學位的百分比、在學童面試一事上應否區別對待官立/資助小學和私立/直資小學、現有校網制度應否改善或改變等,這些雖然是涉及大量既得利益者的問題,但也是教育當局不應迴避的問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