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阿在1961年被印度強行接管之前,連續450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人佔領果阿和成吉思汗的後裔巴布爾(Babur)從中亞南下印度幾乎是同時。巴布爾的兒孫後來建立了統治印度約350年的莫臥兒(Mughal;蒙古的訛音)帝國。
因為天主教16世紀時正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用宗教法庭迫害在那裏居住了800年的穆斯林和猶太人,所以果阿也設立了一個宗教法庭,審判對天主教不忠誠的教徒。
2006年秋天,我在德里大學做為期一個月的學術訪問。某個周五我特地飛去果阿,飛機一落地就可以看出它的發展水準遠超臨近的幾個邦。在那裏逗留三天,我感到非常舒暢安逸。
這次去是從較為新式而風光旖旎的班加羅爾起飛,所以感覺不是特別強烈。然而,果阿這八年來也有進步。我們開會和住宿的酒店是最近修建的,由一棟棟小樓房組成,樓房群落之間有樹木、池塘和草坪,的確是度假的好地方。
建言獻策為主要目的
但是我們的會議安排得十分緊湊,完全不給人享受度假的機會;總共大約有250人參加,主要是印度人,但也有不少外國人。會議的目的是給印度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為了鼓勵大家相互詰難和暢所欲言,會議不對媒體開放。 這個會議正好在 BJP 以壓倒優勢取得政權的幾個月之後舉行,所以參與者大都是 BJP 的支持者,甚至是骨幹。
會議的開幕儀式由 Sri Sri Ravi Shankar 擔任主席並且做主題發言;印度國防部長和果阿邦的首席部長是榮譽嘉賓(原來預定的嘉賓莫迪總理因事未到)。閉幕儀式由印度外交部長演講,題目是印度發展之咒(Development Mantra for India)。由此可見,這個會議與當今的執政黨關係密切。
會上不少人都對當前印度的狀況作出針砭。有人認為迅速城市化只能令農村更加貧窮,應該改善農業技術,增加產量,嘉惠農民;有人認為印度全國不論城市還是農村都太髒,廁所大家都要用,但是沒有人願意打掃;有人提及男女不平等,女性的生產力平白被浪費了許多;也有人建議應該讓「最後一個人」都能享受到社會福利。
兩整天的會議中,我比較注意和有機會與人討論的有三點。
第一,印度是否需要發展製造業?一位作者最近寫了一本書,名為 Make in India,受到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是對在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這個大家都熟悉的英文辭彙的巧妙回應。”Made in China” 是敘事語態,表示是已完成的工作,而 “Make in India” 是祈使語態,意思是「印度,製造吧!」這個建議關乎印度的進口政策、人力資源、能源供應和生態環境。以印度製造業的現有水準和工業種類的相對齊全,加上工資低廉,印度沒有理由不能大力發展製造業,滿足國內的需求;它也可以為跨國企業代工,甚至取代中國而成為世界工廠。印度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應該是因為它的經濟決策者選擇了另外一條發展道路。
第二,印度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世俗化國家。國大黨(National Congress Party)執政時期對各種宗教盡量一視同仁,而印度人民黨(BJP)則有明顯的印度教色彩。莫迪總理就曾經有過極具爭議性的記錄,為此還曾被美國禁止入境。印度人民黨今後除了發展經濟,打擊貪污,會不會更強調印度教的傳統,破壞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和平共處?在果阿的會上有一個歐洲人發言,詆毀伊斯蘭教的信仰甚至穆罕穆德本人的品德,固然有人發言抨擊他,但台下也有不少人給他鼓掌。這是一個小插曲,卻足以令人警惕。
第三,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國以及美國的關係。我在大會安排的正式發言中強調中印的歷史淵源以及中印友好合作的益處。我提到在歷史上,中國是印度文化的進口者:印度傳來的佛教改變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和生死觀,而中國的建築、雕刻、繪畫、舞蹈無不受到印度藝術的影響。我發言之後,有不少人提問和評論。其中一位問得很有趣,說既然你們中國那麼善於模仿,過去大量模仿我們,現在是不是轉而模仿美國的文化?我告訴他,中國有自己的傳統,也是文化輸出大國,紙張、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就是例子;我沒說的是,他的無知和醋勁只能以增加對中國的認識來對消。還有一位專欄作家在會後和我說,中印應該友好合作,但條件是中國必須停止支持巴基斯坦。看來,不論是中國還是印度,在考慮自己的大國外交和周邊外交時,都需要易位思維,認清對方既是世界大國又是自己的鄰國。
加爾各答的英國文化餘韻
從17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200多年間,英國統治印度的總部是加爾各答(Calcutta;現稱 Kolkata)。
英國人1690年從莫臥兒王朝駐孟加拉省的督軍手中拿到貿易許可證,從此加爾各答成為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逐步蠶食印度的基地。1858年,英國人把莫臥兒王朝那個還癡想號召臣民驅逐英國殖民者的老皇帝放逐到緬甸,正式接管了印度,由維多利亞女王親任印度國王。此後,英國派出 Viceroy(意為副國王)統治印度,長住加爾各答。20世界初,英國決定把首都遷移到莫臥兒王朝的舊都德里(Delhi),並在德里之南另建新城,稱為新德里(New Delhi),1934年落成啟用。
從果阿回香港的路上,我特意在加爾各答停留兩天,想見識一下這個曾經是英國殖民統治中心的印度大都會,也體味一下它的英國文化餘韻。
如果只從地貌來判斷,今日加爾各答的主要建築物大都是英國殖民時代留下來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用白色大理石建築的維多利亞紀念堂(Victoria Memorial)。1858年,在英國平定印度人的第一次大規模起義後,部分英國士兵破壞了泰姬陵(Taj Mahal)的外表,把上面鑲嵌的寶石挖出來當做戰利品。有印度人說,既然英國人破壞了莫臥兒時代最高雅精緻的建築瑰寶,應該要賠上一個可以與泰姬陵相媲美的建築物。在進佔加爾各答300年之後,英國真的修建了維多利亞紀念堂。漫步於它周圍的園林和街道上,我很能感受新舊兩個時代的交錯。
加爾各答市中心的大酒店和餐廳仍然很有氣派。我到最高檔的 Oberoi Grand Hotel 吃了一頓晚餐。對着室內的雅致裝飾和享受侍者訓練有素的服務時,我一面想到了印度從英國殖民統治得到的遺產,也部分地看到了印度的未來。
英國給印度最大的遺產是英文。印度約有4億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用英文閱讀、書寫和交談,是世界上最大的使用英文的國家。對有幾百種方言和約30種法定語文的印度來說,英文既是全國唯一被普遍接受的通用語言(英語和印地語同是印度的全國性法定語言,但許多人不接受印地語為國語),又是印度人與外國人交往中不必費力氣的有利工具。
第二個是議會政治(雖然賄選、貪污非常普遍)。像印度這樣龐大而複雜的國家,幾乎不可能實行中央集權制,因此議會政治是暴力衝突之外的唯一選擇。
第三個是獨立於行政部門的司法系統(雖然這個系統效率很低,也不很廉潔,但它仍然是對弱勢者的一種保障)。
第四個是公務員系統(雖然這個系統龐大臃腫,效率很低)。全國、各邦、各地區的公務員為經常出現的政黨輪替提供了連貫性和政策諮詢,否則印度將會更加難以管治。
第五個是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體系)。如果一個地區的教育體系不健全,整個社會就無法應對現代化帶來的挑戰;精英們也不可能具有足夠的見識、技能和創意來解決問題和規劃未來。
從英國人接收的遺產使印度獨立68年來不但沒有成為失敗的國家(failed state),還能夠從事相當可觀的建設和創新,以至於有了今天的成績。
印度的未來
印度在未來幾十年裏很可能更加蓬勃發展,這是許多專家的預期,也是我的預感。這個預感是基於以下幾點:
第一,印度是一個地道的多元社會,印度教的傳統又是多彩多姿,不要求服從和一致,所以印度的文化裏沒有阻礙創新意念的因數——而創新恰恰是當今國際競爭中最為重要的因素。
第二,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完全平等,印度的種姓制度使它的不平等特別突出。社會的不平等使印度忽略了大約一半人口的教育機會和衛生醫療,這是印度社會很大的弱點,和《禮運・大同篇》所揭櫫的理念恰巧相反;如果不改善,印度將無法真正強大。但是這個弱點並不至於致命;68年來印度的進步就是最有力的說明。由於印度素來有一個人數頗多的精英階層,他們在充分發揮能量之後,可以帶動整個社會前進。印度能獨立發展出核子力量、送衛星上天和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傳統吠陀藥物就是精英階層的優異表現。
第三,印度國內有一個頗具實力的工業體系、科研體系和金融體系;他們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從量變轉為質變,成為印度發展的強大引擎。
印度近些年來的總體走勢是向上的,上層精英對未來是看好的。我在加爾各答買了幾本財經方面的雜誌,看到不少財經評論員都對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抱持樂觀態度。這種樂觀也許來自他們親身體驗,也許源自他們的宗教信仰。
我既沒有他們的親身體驗,也沒有他們的宗教信仰,所以只能說,我對印度未來的發展持審慎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