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探索「行為準則」,是作為探討社會文化的一個層次。因為涉及教師的行為準則,因此在教師的「專業操守」,花了一點筆墨。本文將是有關教師專業操守的最後一篇。
教師的專業行為準則,如前述,第一條,愛護學生,第二條,讓學生堅信民主、法治,成為社會前進的積極力量。這裏面隱含着一個關鍵的元素:教師的身份。教師及校長專業發展委員會,就教師的角色,提過三條。(一)關愛學生的育才者;(二)啟發學生的貢獻者;(三)敬業樂群的典範。筆者將三條重組一下,加上第四條,在這裏嘗試提出新形勢下的理解。
第一、教師是學生的守護者。這一點前文已經反覆討論,最根本是學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在社會動盪時期,保護學生不致墮進偏頗的意識形態、不致陷入短命的政治漩渦、不致滋長侵蝕性的仇恨意識。
近日,人們逐漸愈來愈感到網絡世界虛擬社會的影響。因此,全球各方面,都有人提出有關數碼欺凌、虛擬操守(AI Ethics)、謊偽訊息、網上詐騙、遊戲沉迷、社交平台武器化(weaponisation)等的關注。問題是,負責發展科技的,並不會常常顧慮到科技帶來的社會影響。社會上,也還沒有一種聲音,去提醒科技發展的後果。作為專業教師,沒有能力去力挽狂瀾,但是可以設法保護我們的學生,不致跌進無法自拔的深淵。
教師的這種學生守護者的身份,是專業操守的根本。這也是在社會運動中,教師得到學生信任的根本原因。
師生同行 忘年共進
第二、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同行促進者。過去,教師的職責,就是「教」。也就是傳遞知識。在許多西方國家,尤其是在二戰以後紛紛建立的公立學校,至今仍然認為學校的功能就是傳遞知識。現在的認識,知識是在學生的腦子裏面發生的,而不是教師從外面灌進去的。因此,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也就是上述的啟發貢獻者(inspirtional co-constructor知識共建者)。
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至今還得到不少引用。筆者無意以有限的知識,去詮釋古代的智慧。但是總覺得,總的框架,還是把學生放在「受者」的位置。但是今天,學生可以走得很快;他們有自己的道路去發展自己。教師是一種同行者、輔導者的身份。
有時候,有人說,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這話也需要重新思考。教師走在前面,已經不能夠說是常態。純粹從知識、訊息、技術來說,學生完全可以走在教師前面。但是教師比學生有較大的經驗積累,對於社會和文化有更深刻的體驗和認識,對於人際交往有基本的原則和素養;應該可以給學生重要的啟發。但是,學生的「路」,卻不一定是教師能夠指出、預測,甚至理解的。
蘇聯時代,有一句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基本上,這是把教育看成是一項工程,學生是被動被加工的對象。雖然在潛意識裏,世界上仍有不少政府甚至學者會這樣看——例如把教育看成是塑造人力資源的機器。這句話近年在內地引起不少質疑。宗教人士更加會不以為然。
教師作為學生的同行者,平等相待,結成忘年之交,相信是許多教師事業滿足感的最大來源。也往往是學生畢業多年後懷念教師的原因。
以身作則 不斷學習
第三、教師是學生的榜樣。中國的傳統,教師也有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香港,這也是大多數校長和學生的信念。這也是教師與所謂「教書匠」的分別。因此,「以身作則」,貫穿在教師專業《守則》的始終。
筆者記憶中,老師教的很多東西,已經完全記不得,但是老師的形象、風度、態度,甚至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語氣,卻歷歷在目。念中學的時候,有幾位老師的板書(黑板上的字),嚴謹而有風格,難以忘懷。前一段離世的梁鑑添教授,他教的數學,很多早已還給了他;但是他那種溫柔敦厚的態度,平易近人的氣息,不恥下問的精神,卻歷久不息,永遠懷念。
回想起來,梁鑑添最感人的地方,是他不斷探索、不斷衝擊新領域的精神。他後來出版的《集合論》、《線性代數》,都算是「自討苦吃」之作,在大學的講堂上授課,到編寫中學的課本,可以說是他揭開了新的一頁。
這些,沒有時代的區別。朋友告訴筆者,教師的榜樣,最重要是不斷學習。完全同意。時代變了,學生做的許多事,教師未必經歷過。今天的社會,瞬息萬變。變,是常態。社會不斷地變,學生也是代代不一樣。學生不斷變,教師也要不斷變。學生的變,不是被動的變;他們講究突破、創新、掙脫。教師的變,也應該不斷為自己創造新天地。
從這次「停課不停學」看來,筆者常對外國朋友說,「教師是偉大的學習者」。人們以為要花幾年培訓才能慢慢實現的,教師在一兩個星期就攻克了。從逼於無奈,到勉為其難、漸入佳境,直到得心應手,自由發揮,是一個不簡單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除了心裏掛着學生的學習,也說明教師完全可以成為學習的楷模。要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教師也要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當然,教師的不斷學習,不限於科技的應用與教學的創新。除了學科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學生學習過程(學習科學)的探索,還有社會的根本變化、周圍的政治環境。
社會變化和政治環境,以前不一定每一位教師都要去關注,現在也許不一樣了。社會變化,會影響到學生的前途,他們的出路,他們對職業的看法,他們所需要的準備。政治環境,是因為政治已經不由分說地進入學校,通過媒體與輿論,通過社交平台,通過學生本身,正在塑造着學生的社會觀、價值觀。
社會與政治變化,不可忘記與香港前途息息相關的中國內地。隔斷了對中國的了解,將會讓自己變成盲目的一群;也會愈來愈容易以虛構的形象來判斷中國。
潛在權威 切忌濫用
第四、教師對學生擁有潛在的權威。這點是教師操守關鍵的界線。學生信任教師,是教師的成功。但是也因此,學生對教師會依賴、信服、欣賞,教師對學生因而存在着潛在的權威。
由於這種權威,所以教師的所作所為,應該提防濫用了學生的信任。在一些社會,教師會找自己學校裏的學生,收費補習;這是明目張膽的利用教師權威獲取金錢利益。有些社會,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教師可以差使學生做自己的家務、農耕;學生變成了教師的免費勞動力。這些在香港都不會出現。
在香港可能會出現的,是教師利用自己的權威,自覺或不自覺,向學生傳遞了自己沒有證實的訊息或數據、傳播了沒有根據的謠言,因此讓學生誤信了虛構的假象;或者暴露了別人的私隱,又或者宣洩了自己的政治激情,實際上灌輸了後患無窮的仇恨意識。
香港的教育工作者與整個社會一樣,在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不由分說的、暴風雨式的政治洗禮。對於以不談政治為傲的香港,可以說是頭一次的政治啟蒙。大家都不適應、不習慣。但這也是一種經歷、一種探索、一種學習。專業操守的原則也許不變,但是操守的具體闡釋,一定會隨着社會的變化而不一樣。所以,教師專業操守的重要一條,就是教師要作學習的楷模。
十多年前,一份教師專業發展的文件,標題就是〈學習的專業,專業的學習〉。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