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理論與實證皆弊大於利,住房空置稅(實際是囤積稅)勢在必行,彰顯政府體恤民情,遏抑囤積居奇,遏止投機取巧,以解決住房老難問題。
不過,政策自相矛盾,左手寓禁於徵,辣招壓縮置業需求,右手懲治空置閒置,驅趕樓盤放租放售。若住房奇貨可居善價而沽,推出新猷以理順供求屬無可厚非,卻昧於現實。癥結並非簡單供求失衡,而是公營私營錯配。公屋居屋供不應求,私樓租置望而卻步,皆因市場扭曲,按揭無門。公營私營相輔相成,若欠通盤考慮,尤其引導邊緣者回流私樓,問題無從解決,藥石亂投,徒添煩添亂。
徵稅須依三大原則
徵稅有三大基本原則──目的鮮明、對象明確、條文清晰。無獨有偶,加拿大溫哥華市也徵稅管制外來需求,遏制樓價飆升,且虛招實招雙管齊下,針對物業亦針對業主。閒置稅率是物業估值1%,針對無人常住的物業,乃虛招;非居民置業稅是估值2%,針對非納稅人之業主,是實招。虛虛實實抓大放小,有全職管家留宿者,可規避閒置稅,不過外省及外籍業主並非納稅人,非居民稅避無可避。徵稅是手段,排拒外來置業及投資者始是目的。
反觀香港,新盤空置稅針對發展商,但目的既不鮮明,對象也欠明確。據官方解釋,空置稅乃確保新盤供應無缺,無異假設有惜售甚至囤積之嫌,其實對去年底有近萬套新盤空置耿耿於懷,尤其相等全年落成者近半數,唯恐變本加厲,助長樓價飆升。
政府5月底書面答覆立法會質詢,披露空置統計粗疏,指已獲發准用證(俗稱「入伙紙」),而年底截數時仍未租售者。換言之,住房若在年底落成,隨即算作空置,既脫離現實,也不合邏輯。囤積是主觀行為,難以客觀界定。從獲發入伙紙起計,何謂應售未售、應租未租,無客觀準則;何謂囤積居奇也難以界定,若貿然徵稅管制,徒添爭拗,也無助遏抑樓價,理順樓市。房地產發展本大利大,周期長、風險高,囤積居奇有如飲鴆止渴。新盤從買地至發售需時以年計,積壓資金以千萬元甚至億元計,貨如輪轉始是上策,發展商欠積壓樓盤動機。市場變幻無常,商人定必因時制宜,絕不逆水行舟;市情滯銷時放緩,市情暢旺時加快,往往是商業決定。
新樓盤自建築至開售須通過多重審批,最關鍵者是檢驗結構安全裝備合格,從地盤變身物業,獲發入伙紙。發展商將盡早完成餘下工程交樓,包括:內部裝修、園景及環境配套,尤其地契指定公共設施等;已預售樓花者,須準時交樓,若有延誤須賠償業主損失;未預售者或貨尾,也伺機租售了結項目。政府統計近萬套新盤閒置,是從簽發入伙紙起計,即使全屬積壓,佔私樓也不足1%,實不必過慮。況且扣除仍在趕工交樓,餘數更微不足道,何用動用牛刀?
理論上徵收懲罰性稅項,發展商衡量得失,更積極推出新盤,利己利人,但大前提是承接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發展商定把稅項算作成本開價,進可攻、退可守。市場承接力強,寬免期後仍有餘貨,順勢減價清倉,賺頭蝕尾,化解新猷於無形;若承接力弱,寬免期內原價甚至減價促銷避稅。換言之,發展商手握主動不會吃虧,置業者處處被動難佔便宜。
分析官方統計,公屋居屋屬分配住房,閒置率徘徊5%上下,源於新舊交替空檔期,乃結構性。私樓屬商品住房,閒置率長期偏高10%以上,即使剔除正常空檔期,實際也有5%以上,不容忽視。無論原因是待租待售或其他,私樓不缺而公屋居屋緊張,乃無可置疑。而且閒置私樓是舊多新少,新盤空置稅不正本,也不清源。有非官方智囊見解不同,以為私樓閒置率偏高是統計誤差,多計住房而少計住戶。若住房統計扣除職員宿舍、學生宿舍、工業大廈內非法住宅、其他非法住宅等;而住戶統計補入流動居民,即非經常居港之永久居民,調整增減後,2015年閒置率降至6.7%,稍高於正常。
住房及住戶統計同源,以差餉物業估價署物業總冊為本;人口普查定期全面點算,中期人口統計定期抽樣點算,綜合住戶統計滾動抽樣調查,一脈相承。若論據成立,三者不可能連貫,背離事實,何況宿舍是僱主提供的住所。綜合住戶統計若抽查宿舍及非法住宅,乃出於實務考慮,並非統計基數(住戶總數)有遺漏。即使計入所謂「流動居民」住戶,閒置率稍降至12.6%,也與原來14.7%相差不大。
不論對空置稅立場是正是反,客觀現實不容否定:一、招數愈辣,打壓愈大,樓價愈升,六年來有60%之多;二、公屋輪候愈拉愈長,六年間從政策三年期延長至五年期,而且邊緣申請者(如大學畢業生)日眾,平均年齡日低;三、轉手市場交易減半,幾乎癱瘓,議價定價功能失效;四、新盤佔份愈多,定價能力愈大,發展商反客為主;五、發展商以貨就價,面積日細、呎價日高;六、按揭管制愈嚴,銀行佔份愈縮,放債公司日眾,置業負擔日高。
要為轉手市場鬆綁
空置稅未對症下藥,更捨本逐末,將錯就錯,轉移焦點,無助拆局。古諺云:「一法立,一弊生」,香港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奉公開公平公正為臬律,政府不應輕言干預。物業市場失序失效,並非有人囤積居奇,新盤空置、舊盤閒置,而是前朝揠苗助長、政策失誤的後遺症。先有稅務辣招鳴鑼開道,後有按揭辣招攔路虎,自相矛盾,置業者望樓興嘆,換樓者有心無力,市場流轉驟降,造成惡性循環,發展商坐收漁人之利。
政府下定決心撥亂反正,乃無可置疑,但對市情現實一知半解,「空置」、「囤積」統計也掌握不全面,況且發展商正主導市場,如一意孤行,貿然徵稅,徒添煩亂添,利少弊多。
正本清源是放不是收,只要轉手市場鬆綁,恢復換樓活力,釋放中小型住房配對初次置業需求,樓價自然回順,吸納居屋邊緣需求回流,紓緩公營住房壓力,連鎖反應立竿見影。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開徵新盤空置稅,若為彰顯政府決心,昧於現實,將錯就錯,與前朝病急藥亂投無異,實屬不智。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