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推動區域合作、共同發展的極重要發展目標,香港特區政府積極回應,認為倡議是繼上世紀80年改革開放政策給香港帶來的另一重大發展機會,不可多得,並表示要充當國家與一帶一路地區交往的「超級聯繫人」。無論是中央政府或是特區政府,大家所共同看重的,則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背後則與香港具有人、物、資金和訊息自由進出流通、法律體制公正健全、政府及各類機構運作高效透明,能夠連結內外中西等優點有關。
金融業能否健康成長至為關鍵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既可讓香港在為內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推動本身的產業轉型升級;當前香港社會若能乘着一帶一路的東風,借船出海,在為國家走出去國策作出貢獻之時,推動本身產業結構、市場佈局及投資層面多元化,則肯定有助香港尋找新的發展引擎,為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從而推動香港經濟走上另一發展台階。
毫無疑問,對於一帶一路倡議亦好,對中華經濟持續發展亦好,金融業能否健康成長,發揮應有的集合點滴資金用於生產和建設之上,從而促進工商業發展,明顯至為關鍵;而金融能否健康成長,則取決於體制是否完善、公正、透明等等;至於香港金融業過去發展一枝獨秀,體制十分健全等獨特優勢,則可謂中外皆知。然則,香港金融體制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備受國際社會高度稱譽的成就,實非一蹴而就,更非如神話般突變出來,而是經歷種種困難與危機的考驗,在千硾百煉後才得以逐步建立起。
1841年香港開埠時,曾被謔稱為「荒蕪石頭」(barren rock),滿山皆石、寸草不生,但最終卻能從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大都會,令「荒蕪石頭」變成寸土尺金,其中的關鍵之處,則與金融體制的有效建立和發展有關,令香港可以點石成金,書寫傳奇。
誠然,對於香港如何從貿易轉口港發展成國際都會的分析,甚至對香港金融地位的建立、特質與制度運作等等,學術界的入研究其實不為數不少,唯各種探討卻未能突出香港如何在危機困難中突圍的問題 ── 尤其未能點出政府在有為(干預市場)與無為(不干預市場)之間政策拿揑的關鍵,更不用說鮮有研究指出當前大中華金融的機遇和挑戰。本書一方面從一個全新視角出發,說明香港自開埠以還,如何化劣勢為強勢,雖然缺乏天然資源,但卻背靠中華大地,因而採取了面向世界的定位,包容各方利益,從而發展出連結華洋中外的獨特地位,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中轉站、商貿樞紐,甚至是貨幣結算中心等。後者對當前中國經濟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正逐步國際化的發展勢頭更是至為重要,值得重視,香港則能在這方面一如既往地擔任極吃重的角色,為中國經濟踏上新的台階作出更大貢獻。
建立金融體制 過程起落跌宕
當然,要準確扼要地闡述香港背靠中華大地,在連結世界方面施展渾身解數,就算碰到危機困難時亦能克服,從而創造輝煌的事迹,並不容易。更不用說要深入淺出地點出香港如何在一個多世紀時間內中外歷史變遷與社經政治風起雲湧時的突圍而出了。儘管如此,透過對不同金融檔案、報告和數據的蒐集與耙梳,我們可以整理出香港金融體制逐步建立過程的起落跌宕,從而可以看到政府在處理重大金融危機時對干預或不干預問題的思考,令香港金融得以逢凶化吉,不斷取得突破,成為亞洲地區的金融龍頭。
此書由構思、草擬書稿,以至成功出版,實乃各方好友在不同層面的鼓勵、支持和大力協助所致,在此讓我們向他們致以衷心謝忱。首先,要向我們「華人家族企業研究」團隊一眾成員 ── 包括黃紹倫教授、孫文彬博士、周文港博士、王國璋博士和閰靖靖博士等,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層面上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和寶貴意見,令我們在本書中的分析更為全面,且更為尖銳清晰。我們同時希望,這個研究項目能夠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為大中華家族企業與金融的進一步探索帶來更多研究成果。
還有,我們還要向梁元生教授、余國良博士、楊民儉先生和李潔萍小姐等,致以衷心謝忱,因為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他們不吝指正與協助,令我們可以克服種種困難,完成是項研究,其支持、協助和鼓勵,令我們銘記於心。
另一方面,我們亦要向研究助理張詠思小姐和張晶小姐等表示衷心感謝。為了搜集資料,他們曾在不同層面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令本書的內容更充實,分析更完整。當然,我們更要向香港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計劃鳴謝,沒有這個研究計劃的支持,我們實在沒可能展開此項研究。
另外,我們更要向香港金融管理局圖書館、香港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大學特別資料藏館及公司註冊處等機構表示感謝,因為若果沒有他們提供的各種寶貴資料,這項研究的成果實在沒可能如此豐富充實。最後,我們更要向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暨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張妙清教授的多方面協助,致以萬分感謝,若沒她的幫忙扶持,本研究實在難以取得豐碩成果。
雖然得到各方好友和機構的大力幫助,我們仍因沒法完全掌握內外政經和金融環境的急速轉變,令研究和分析出現一些糠粃遺錯,對於某些疑而未決、模糊不清的地方,我們雖然努力求證,但仍沒法做到完美無瑕,這是我們不想看見但卻很難避免的事情,在此我們希望讀者有以教我,指正批評,讓我們往後的研究可以做得更紮實、更豐富。
如對本書有任何意見,請致函: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或電郵:[email protected],直接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