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鋒從磨礪出──「平凡・不平凡」的李小龍展覽

2021年適逢李小龍81歲冥壽,香港文化博物館即日起推出「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展出400多件珍貴的展品及相關相片,以及多媒體光影展品,並增設多項的互動體驗,回顧這位功夫巨星短暫卻絢爛的一生。

談起李小龍,也許不同年代的人,會有不同的聯想。你會想起《細路祥》、《人海孤鴻》?《青鋒俠》?還是《唐山大兄》、《龍爭虎鬥》?

平凡走出不平凡

李小龍(1940-1973)原名李振藩,以Bruce Lee之名揚威國際,成為大眾熟悉的文化符號。他出生於美國,曾在香港和美國求學,在美國建立「振藩國術館」,弘揚中國的武術,還將中國功夫的理念引進美國的電視劇和電影。

1971年回港後,他拍攝的電影,已成為功夫電影中的經典。

李小龍於1973年在香港逝世,短短的一生,已成傳奇。

香港文化博物館自2013年起,與美國李小龍基金會合辦展覽。今年適逢李小龍81歲冥壽,博物館推出全新的展覽「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期長達5年之久。

「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
「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

總館長盧秀麗道出了是次展覽的背景,「為期7年的『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累計吸引370萬人次入場參觀。每年李小龍誕辰,場館內會出現不少李小龍裝束的『粉絲』,到場緬懷偶像。」她期望透過這個新的展覽,以嶄新的角度呈現李小龍的面貌,讓觀眾認識這個傳奇人物的另一面,了解他如何從一個平凡人,走出一段不平凡的路。

「至於5年展期,是因為未能確知疫情將於何時平復,博物館希望安排足夠的時間,讓海外的『粉絲』,不會因為疫情而錯過這個難得的展覽。」她繼續補充。

這個新展覽,可說是上一次李小龍展覽的「2.0」版本。「策展的角度,跟以往不同,主要以李小龍的角度出發,讓他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李小龍一生秉持『自我實現』的信念,追求忠於自我,以超越自己為人生目標。展品新舊參半,交融拼湊出新的主題,有點像昔日展覽的前傳。」館長(歷史)王家敏接着介紹。

她繼而指出,展覽展出400多件珍貴的展品及相關相片,同時亦增加了更多的現代元素,以多媒體技術營造光影展品,也增設多項的互動體驗,讓觀眾從電影、武術、人生三方面,透過多元化的參觀體驗,回顧這位功夫巨星走過的道路。

似水無形顯個性

似水無形,是李小龍的人生哲學。甫踏入展館,映入眼簾的,就是一道大型光纖投映水幕牆,以光影製作的特殊效果,插入李小龍威猛、灑脱的武打姿勢,以及他的金句,如「Be Like Water」、「生命的意義在於活着」等,生動傳神的形象,躍現眼前。

光纖投映水幕牆
光纖投映水幕牆

李小龍基金會提供的新展品中,最特別的一件,就是李小龍嬰兒時穿過的上衣,可說彌足珍貴。李小龍排行第四,他的父親是粵劇名伶李海泉。王家敏說,「他的母親當年隨夫往美國登台時已懷孕,嬰兒服是從香港帶到美國的,預備待嬰孩出生時穿着……此上衣輾轉落到李小龍女兒、李小龍基金會主席李香凝手上,如今在港展出,正好與李小龍的一生相呼應。」

李小龍嬰兒時穿過的上衣
李小龍嬰兒時穿過的上衣

跨越演員的界限

展覽的第二部分,先從「演員之路」說起,李小龍生於演藝世家,自幼就是童星,早已積累豐富的演出經驗。

1941年,年僅三個月大的他,已在美國演出第一齣粵語片《金門女》,同年隨父母回港。他自6歲開始拍電影,至18歲赴美升學,共演出了23套粵語片。《細路祥》(1950)為其成名作,他在片中首次擔任主角,演活了一個本性善良的野孩子;而《人海孤鴻》(1959)則是他離港前最後參演的一部電影,他飾演孤兒阿三,演技動人,為其早期代表作。

電影《細路祥》特刊
電影《細路祥》特刊

1965年,李小龍應邀參與電視劇《青蜂俠》的拍攝,以「加藤」一角,在美國重投演員生涯。他在劇中飾演青蜂俠的助手「加藤」,憑着敏捷的身手、快速流暢的動作,備受好評。

其後,他於1971年回到香港發展,在《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1972)和《龍爭虎鬥》(1973)中,以凌厲的功夫,令觀眾耳目一新,掀起功夫片的熱潮,亦刷新了票房紀錄。至於《死亡遊戲》則是自編、自導、自演之作,旨在傳遞其武術哲學理念,可惜完成部份武打片段後,他便突然離世,《死亡遊戲》竟成了他的遺作,莫非是一語成讖!

《唐山大兄》電影海報
《唐山大兄》電影海報

展廳中展出了5部電影的資料,如《唐山大兄》電影海報、《精武門》劇照、《猛龍過江》特刊、《龍爭虎鬥》劇照。至於電影《龍爭虎鬥》場景設計原圖,共有7張手稿,文化博物館的策展團隊,將其中兩張,製成3D模型,將場景立體地顯示出來,同時亦展示出場景出現的電影片段,讓觀眾可以參照細看,可謂費盡心思。

電影《龍爭虎鬥》場景設計原圖。
電影《龍爭虎鬥》場景設計原圖。

李小龍不單只是個演員,完成拍攝《青蜂俠》數年後,他曾構思一部融合東方哲學的武術電影《無音簫》,可惜從未面世。故事講述一名武僧為取武術秘笈踏上旅途,經歷三次艱苦試驗後,終於領悟到人生真諦,放棄成為秘笈傳人。王家敏指出,電影於1968年開始藴釀,拍攝班底亦已組成,曾赴印度物色拍攝場地,而且會使用多種語言拍攝,但後來由於李小龍返港製作多部電影,計劃因而擱置。展覽中展出《無音簫》的劇本(1970),參觀者不妨依循文字,想像電影畫面。

《無音簫》電影劇本。
《無音簫》電影劇本。

李小龍相當重視電影的製作素質,他為《死亡遊戲》中塔頂決戰編排動作場面筆記,從手稿可見,他對鏡頭的處理、對白的擬定,以至武打動作的設計,均十分細緻,反映了他拍攝電影的態度非常認真。策展團隊亦就手稿所見,選取相應的電影片段,供參觀者欣賞。

在《死亡遊戲》中,李小龍穿着黃色戰衣,早已成了他的經典造型,我們亦感到「熟口熟面」,但另有一件紅色戰衣,也在是次展覽中同場展出,大家不妨兩相比較,看看哪一件更「型」!

在《死亡遊戲》中,李小龍穿着的黃色戰衣。
在《死亡遊戲》中,李小龍穿着的黃色戰衣。

從詠春到截拳道

李小龍對武術的堅持和反思突破,融會詠春、劍擊、拳擊等武術理念,於1967年創立「截拳道」,令他成為國際知名的武術家,這來自他自小苦練的紥實武術根基。

王家敏不諱言,「展覽的第三部分,大多重用了上次展覽的展品,如練習詠春的『木人樁』,而『劍擊面罩』、『拳擊保護頭套』則首次亮相。」

這部分的展覽,亦展示了他以英文寫成的首部著作《基本中國拳法》(1963年初版),還有「全美空手道錦標賽紀念獎座」,1966-1970年間,李小龍均有出席此項錦標賽,作為示範嘉賓,故獲頒發紀念獎座。展品反映了他透過不同的渠道,推介中國武術。

1962年,李小龍在西雅圖唐人街創辦了第一間「振藩國術館」,有固定的授課地點,其後於1964及1967年,在奧克蘭和洛杉機開設了第二及三間分館。是次展品,也有他為國術館設計的會員證。

截拳道,指的就是「攔截拳頭的方法」,是一種簡明、直接、有效的武術系統。所謂「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為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武學思想,李小龍利用「截拳道系統牌匾」,解釋截拳道系統的三個階段──Partiality、Fluidity、Emptiness。

截拳道系統牌匾
截拳道系統牌匾

堅毅前行持信念

展覽最後一部分「武悟人生──李小龍與李振藩」,是最具情味的一環,展現了鏡頭以外的李小龍,鮮為人知的一面。他愛家庭,也有不少朋友,多封家書情信,以及寫給師兄弟、朋友的書信,流露出真摰的感情,從中亦可了解李小龍個人性格及思想。

展廳內有兩道亮麗的牆,黃色的一壁鋪滿是李小龍的家庭照,除了一家四口的合照外,還有他與兒子國豪、女兒香凝的照片,語笑盈盈……另一堵牆,則是藍色的,不同的合照展現了他與友儕之間的交往。藍色的一堵牆,不同的合照,展現了他與友儕之間的交往。

李小龍在香港曾在好幾間學校念書,包括德信學校、喇沙書院,於1956年9月入讀聖芳濟書院,從展出的學生紀錄咭中,可知他1959年完成中四後,便赴美升學。

1961年,李小龍入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展品中有其考試溫習筆記,正面印有哲學科期末考試溫習題目,左上角寫有他的名字;背面則寫上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等哲學概念的定義。

考試溫習筆記
考試溫習筆記

除了練武和演戲,李小龍也愛作詩,寫於1963年的作品Boating in Lake Washington(〈泛舟華盛頓湖〉),加上湖畔留影的照片,反映了華盛頓湖是他喜歡閒遊的地方之一。

他在泰國拍攝《唐山大兄》時,寫給妻子蓮達的家書,字跡密密麻麻,遍布整張信紙,是他重視家人的有力證據,也突顯出其「多嘢講」的性格。

展廳中播放李小龍的妻子、女兒及外孫女的訪問錄像──「家人眼中的李振藩」。在訪問中,家人細細道來,讓我們對於李小龍的生平軼事、人生目標、思想感情……以至他對外孫女的影響,可多加了解。

於我來說,最矚目的是「李小龍書架」,李小龍愛閱讀,家中藏書甚多,他熱衷收藏不同類型的書籍,涵蓋武術、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書中有其簽名、蓋章,甚至眉批。

在數碼書櫃上,有李小龍閱讀過的幾百本書籍,其中有English Grammar and Composition、The Only Revolution等。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參觀者以手指點按大型的Touch screen monitor(觸控式螢幕顯示器),所選書籍的影像便顯示出來,還可逐頁翻閱,看看他的閱讀重點。

數碼書櫃上展示的書影。(照片由作者提供)
數碼書櫃上展示的書影。(照片由作者提供)

李小龍素來喜歡以紙筆記下個人的想法和思緖,以文字闡述個人的理念,In My Own Process(〈我的個人進程〉),撰寫於1973年,他逝世前半年,內容主要是反思自己在人生的不同角色。這篇文章有多個不同的版本,版本之間,顯示頻繁修改的痕跡,呈現他在思考過程中,不斷自我檢視的習慣。

“Walk On!”是李小龍一生秉持的理念,憑藉「堅毅前行」的信念,他走過跌宕起伏的人生。

Walk On是李小龍一生秉持的信念(照片由作者提供)
Walk On是李小龍一生秉持的信念(照片由作者提供)

在眾多展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副破損的眼鏡。話說1960年末至70年代初,李小龍一家生活拮据,未能負擔新眼鏡,只能以鐵線修補破損的鏡臂。其後他回港發展,聲名大噪,走出困局,但他對這副破損眼鏡,卻珍而重之,留在身邊,藉以自勉,成功得來不易,自古皆然。

李小龍用以自勉的破損眼鏡。(照片由作者提供)
李小龍用以自勉的破損眼鏡。(照片由作者提供)

場內設有多項互動裝置,參觀者可一嘗跟隨李小龍練習的滋味,另有遊戲機,讓兩人互以李小龍的角色對打。此外,文化博物館更邀來3位藝術工作者,包括導演張世宏、角色設計師馬富強,以及數碼藝術家Tobias Gremmler,共同創作光影展品「我・武・無」,透過360度沉浸式的光影畫面,讓觀眾體會李小龍「自我尋索、自我認識、自我解放」,以至「自我實現」的理念,實在不容錯過。

光影展品「我・武・無」。
光影展品「我・武・無」。

由於版權問題,場內不可拍照,文化博物館特別提供一張卡片,正面是展題及經典的「踢腿」照,背面則印有二維碼,有展覽的專題網頁,可重溫展覽中的展品,也可下載李小龍的「金句」,如「知識會給你力量,但人品會為你贏得尊重」、「所有形式的知識,終意味着自我的認知」等。

活出自我尋理想

李小龍一生追求自我實現,既創立截拳道,亦拍了多部經典電影,還留下不少名言雋語,展覽如實地展現李小龍說過的話、提倡的理念……點點滴滴的平凡細節,造就了不平凡的李小龍。

看罷展覽,每人各自有不同的感受,然而,透過展品,大抵得以認識李小龍活出自我,不斷自我發現,逐步走向實現夢想的歷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信焉!

「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

日期:即日至2026年
時間:10:00-18:00(星期一、三、四)
10:00-19:00(星期六、日)
逢星期二休館
地點:沙田文林路1號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