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上述,實現優質民主是一個極大的、全面推進的文化工程,非全民動員不可。學者只能提供方向,由先行者推動。在此我不嫌辭費,再加清楚之表述:
(一)優質民主要實現,關鍵在人;人的質素提升,社會整體質素才會提升。
(二)人的質素能提升,只有通過教育,但不是現代教育體制所施行的那種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而是生命成長的教育、成德的教育。固然,這兩種教育不是矛盾,而是本末。必先立本,才有根基。
(三)這種教育先不以灌輸知識為目的,而是先開發孩子的性情,所以也就是一種「性情教育」。孔子有六藝,今天必須有新六藝,或相類似的教育。
(四)在性情教育下,人的生命會健康成長,不只身體健康,而且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思維正面、行為正當。人人如此,社會自然有文化、有規矩、有溫暖、有方向,成為風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指的正是這種教育成果。
(五)如果選民都有教養,選舉即變得公正、謙遜、禮讓,不會埋沒人才,更不會出現那些所謂「現代性」的手段。
(六)教育與民主選舉的關係不是同一層次,而是把前者作為後者的前提,兩者組成一個本末的結構。
(七)由此再追溯到文化、歷史,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關係:
優質教育(如性情教育)>優質文化>優質社會(人民)>優質政治(優質民主)
這是一個線性關係,但也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教育、文化、政治、社會,環環相扣。有客觀面,亦有主觀的創造。因為四者之主體是人。人進步,社會才會進步;人成長,社會才會成長。
(封面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