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言財政司司長 善用財政盈餘

香港財政有盈餘,但政府沒有善用。財政司司長的預算案應主動又進取地開拓土地、建設公屋,遏抑地產泡沫。同時建議政府派錢給長者,讓他們可生活在貧窮線上。

香港政府有錢,但錢卻放在儲備不用。即使從儲備中撥出來,也變成一個個基金,表面上讓人申請,實際上諸多手續阻撓,眾多基金都是錢放一邊而不動用。

曾蔭權、曾俊華一脈相承地控制(實質是抑制)特區政府的支出,有其意識形態與政治企圖,這與以陳方安生為首的政務官集團在回歸後不願發展、阻撓香港與內地同步建設如出一轍。或許,從殖民地政府轉移過來的政務官,其政治取向便是如此,但香港因此發展遲緩,房地產金融泡沫膨脹,給廣大市民乃至中國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若延續下去,香港或在珠三角以至中國被邊緣化,是英國人樂見的。陳茂波作為非政務官出身的財政司司長,雖然不至於與政務官出身的林鄭月娥直接抗衡,但至少應說服林鄭擺脫曾蔭權、曾俊華的殖民地財政哲學與政策。

置業為主的房屋政策,是林鄭施政報告的敗筆:不努力開拓土地供應、增加住屋建設,反而倡議置業,實質便是與地產商配合,維持當前的地產泡沫。在這主調之外,其他都是意義不大的枝節。

財政司司長的預算案不需要否定林鄭的施政方針,可確切地拿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至少表明會主動而又進取地開拓土地、建設公屋,遏抑地產泡沫。這樣的政策方向提出,便足以部分抵銷置業為主的錯誤方針的消極影響,這也是呼應習近平在內地推行的政策大方向:房屋是用來住而不是炒的。

政府要解決貧窮問題

香港的發展困境是遠水救不了近火。但香港有的是錢,要救近火還是可以,卻不能遲疑不決,用各種藉口來拖延。

香港第一問題是貧富懸殊,有絕對和相對的,但總的來說,是差距擴大。樓價租金上升推動整個經濟的兩極分化,分化只會令社會上極少數人得益,絕大多數人會受損失。損失的也不只是當前的金錢,而是就業貧困、兒童貧困、隔代貧困的長遠影響。作為負責任或有良心的政府,不能坐視不理,甚至荒謬到只為照顧較高收入的一群。所謂置業為主,不過是維持地產泡沫,助長樓價租金上升帶來的財富集中。扶貧不單只要扶今天的貧,也要扶明天的貧,這便要扭轉社會分化、貧富懸殊、財富向少數地產商和有產階級集中的趨勢。為什麼政府有錢不去加快建出租公屋?不能或不願做的話,這個政府請引咎辭職,讓有能者替代。

第二問題是人口老化、長者貧窮。這應該是殖民地政府埋下的「地雷」。回歸之前長期缺乏退休保障(回歸後政務官們也反對全民退保,只顧自己的豐厚退休福利)。結果是當年青壯缺乏積蓄、缺乏退休保障。而回歸後的地產金融泡沫,一是中產下流化;二是就業貧窮。長者長命,便大多變成貧窮長者,子女亦難以兼顧。香港有幾十萬貧窮長者,人數還按年遞增。一個有良心的政府怎可冷漠視之,讓他們即使有政府資助還生活在貧窮線下?

財政盈餘,首先要做的是派錢給長者,讓他們可生活在貧窮線上。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