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席了兩場《施政報告》的線上諮詢會,分別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特首李家超主持。由於每位參與者只得短短數分鐘的發言時間,現把意見用文字詳述,再向政府反映。
制定人口政策去搶人才
受到移民潮所影響,政府開始關注人才短缺的問題。不過,香港鬧人才荒已不是近年的事。早在林鄭月娥任政務司司長的時候,筆者已多番撰文向政府反映,香港要制訂一套適切的人口政策,為發展經濟起指引性的作用。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下降乃必然的趨勢。
假設今天有100人工作,5年後只得95人,但想維持今天的經濟水平,只有2個方法:一、提升每個人的生產力;二、發展高增值產業,讓每人可以賺取更高的收入去維持經濟總量。這兩個方法都是源於一套適切的人口政策。知道社會有什麼人才時,方可決定發展什麼高增值產業;知道我們欠缺什麼人才時,方能制訂恰當的教育、培訓及吸引人才的政策。適逢本屆政府開局之年,正是制訂中、長期人口政策的大好時機。
短期內優化IANG 增加研究生學額
政府應盡快推出一些措施去吸引人才來港發展,例如協調各大學增加研究生學額,並且協助它們在內地及全世界推廣。很多以授課模式為主的研究生課程都不會太長,甚至在一年內可以畢業,絕對有助增強本港高端人才庫。此外,政府也可以優化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政府宜擴大IANG計劃的範圍,去涵蓋香港在大灣區內辦學的大學之畢業生。
舉個實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畢業證書上有香港特首的簽名。近年來,中大(深圳)的收生標準亦相當高,非廣東省考生,若未能達到高考成績最頂尖的1%,也難以被該校取錄。因此,這群精英絕對是香港須吸納的目標人才。政府可積極考慮把目前限制同學在畢業後,首年的免簽證留港安排延伸至畢業的7年內,讓他們選取任何一年到港免簽證居住並尋找工作,從而讓僱主可以吸納一些較有經驗的人才。
教育科技化
在教育方面,筆者強烈建議政府成立專責小組積極推動科技在中小學教育上的應用,不應局限於網上學習或電子教材,還要涵蓋學校行政、課程設計、教學備課、線上評核等各方面。筆者任董事會主席的香港教育城,在疫情期間和疫情前相比,使用線上評核的教師和學生數目都有倍增,充分反映線上評核深受歡迎。
其實,線上評核有很多好處,能夠適時收集更多數據,讓學生、家長和老師準確掌握個人的學習進度和水平,從而做到因材施教,也能透過不記名的大數據分析,知道不同群組的學習進度和水平,有助改良課程及考核的設計。
12年必修德育及國民教育
習近平主席今年7月1日在香港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到「4個必須」。當中,「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宜由教育做起。筆者已多次公開呼籲政府,應盡快在中、小學推行12年必修德育及國民教育,從小養成學生的正確價值觀與及國民身份認同感,全方位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優良傳統,培育社稷棟樑,勇於堅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任務。
福利融資 解決6個唔夠
在社會福利方面,每當政府舉辦諮詢會時,業界代表的口邊總是掛着6個「唔夠」:唔夠錢、唔夠人、唔夠物資、唔夠地方、唔夠資訊,所以,唔夠膽做!自回歸以來,社會福利的開支持續上升,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下,福利開支相信只會有增無減。筆者強烈建議特區政府積極考慮借鏡醫療融資,以「福利融資」的概念為社會福利服務開源。
例如,在整筆撥款制度下,受資助機構未能盡用的撥款,若干數額須回繳政府。誠然,這些政府的「已出之物」何不集腋成裘,以中央統籌的方式去做投資,達致規模經濟及減低風險的效益。長遠而言,投資的淨收益可以和受資助機構協調對分的百分比,並且任由機構自由運用投資而得的收益,讓他們在提供服務上更富彈性。
在政府強調家居安老之際,宜主動聯繫商界,例如保險業,推出一些適合家居安老的產品。在外地,有一些保險產品在投保人過了某個年歲時,假使有需要是容許把若干保險價值的金額轉為購買家居安老產品之用。譬如說,家居康復的中風病人,往往須購買不少頗昂貴的設備。政府除了扮演協調、推動和規管的角色,還應提供誘因去協助業界和市民。
政府一向有為大學提供配對基金,當大學在坊間籌募到若干金額時,政府會因應作出比例配對。其實,這個方法可否在社福界推行呢?上述的例子或許未盡完善,然而福利融資的精神是開源和多元,值得政府認真探討。
大學校友當人生導師
在青年工作上,特首李家超曾經提到要重點扶持來自弱勢家庭的青少年,幫助他們脫離跨代貧窮。其中一個方法是透過師友計劃,以啟導人生的方式陪伴青少年成長。短期內尋覓及組織數以千計具素質與使命感的人生導師,未必容易。在甄選、配對和管理人生導師方面,有關當局不妨主動聯絡各大學的校友組織。因為它們一直以來都主辦很多學長計劃,富有實際經驗,深諳成敗關鍵,駕輕就熟,可即時「埋位」,提供協助。
筆者對「家超元年」的《施政報告》寄望甚殷,盼能見到短、中、長期的措施和政策,為香港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