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學童因情緒問題而棄學、自殘甚至輕生的個案有上升的趨勢,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構成學童情緒問題的背後原因十分複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未能應付自己身處的問題,極之需要家長及老師的支援!
能力不足 感受壓力
有些學童的情緒問題可能與學習能力不足有關,如讀寫障礙的學童,因為每天都要在學校及家中閱讀及書寫,但偏偏他們在方面的能力是落後於同齡應有的水平,日積月累這種非常實質的壓力,便會出現不同形式的情緒問題。
或有些不單些是讀寫障礙,而是學習遲緩的學童,是整體能力跟不上課堂的學習進度,在大部分主要科目都缺乏應有的成功感,加上因重複犯錯,而經常遭到教師或家長的責罵,也可能影響他們的自我形象及與人交往的信心及能力,久而久之,導致他們不論在家中及學校都一直累積負面情緒,一旦情緒爆發,後果可想而知。
品學兼優學生也有情緒問題
然而,有些孩子天生聰穎、品學兼優、成績名列前茅,是別人眼中的模範生,甚至是同學的模仿對象,為什麼這些孩子也會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甚至選擇走上輕生的道路呢?這很大機會是關乎他們的內心世界或價值觀出現了一些不滿意,在心理上不能承受,而他們這種想不通的狀態,與學習上的邏輯推理或語言理解並不存在必然關係。
在1995年,國際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現在泛稱為EQ的情緒智能,亦是源於該書。書中提及人的成功因素,只有百分之二十來自於智能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而其餘百分之八十則來自於EQ以及其他相關因素,他的研究反映如果要成功,EQ比IQ更重要。
事實上,有很多因素都直接或間接的後天因素影響我們EQ,我們從嬰兒時期開始,每一分一秒的成長背景、究竟在過程中是經歷愉快或是痛苦、父母的婚姻關係是否穩定、管教方法是否恰當、兄弟姊妹間的感情是否能提供正能量、在學校的學習經歷是否能獲得滿足感、與人交往時是否暢順等種種原因,都構成了我們的過去及現在,也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及信念,繼而主宰我們如何判斷未來的生活模式。
學校輔導的重要
學童一星期有五天,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甚至更多的時間在學校度過,情況有如成年人的工作;假如學校老師能夠掌握分析學生情緒問題來源的技巧,對症下藥及進行輔導,並即時教導學生相應的情緒及行為處理技巧,可以令課堂紀律及效率大大改善,學生在課堂收益更多,成績自然能有所進步,心情亦容易變得開朗。
除了與學童每天接觸的教師外,現時學校的社工也是專業人士,他們在入職前或培訓期間均有學習相關的支援技巧,他們不像老師,可以不需要兼顧教學,能夠以個別化的手法輔導學童,但現時的問題,是社工人手並不足夠應付學校日漸增多的個案。
事實上,除了社工及教師以外,教師助理及課餘導師其實亦需要掌握情緒分析及輔導支援技巧,雖然他們並不直接參與教學,但在課堂乃至課餘的時間對於協助教師支援學生情緒,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課餘托管或興趣班導師在學習相關技巧後,可以在課堂以外時間跟進學生的學習。
家長才是良師
歸根究柢,最能夠個別輔導學童的情緒問題,就是家長;若需要處理子女的情緒問題,可能較為優勝,因為他們既可以採取單對單的輔導,又有日夕相對的感情;可惜有些情緒問題的根源,可能來自學童的父母,家長在現今的社會,為了自己及照顧子女的心理需要,也必須學習情緒輔導的知識與技巧!
社會必須鼓勵家長更積極及更主動學習心理輔導,才可預防及減少學童的情緒問題;能否讓學生積極學習,獲取成功感,情緒處理的技巧也是關鍵所在。情緒輔導是確保學童在學校能夠愉快,且有效率地學習的鑰匙,只有在教師,家長,社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起分工合作,有效掌握並運用手中這把鑰匙,真正解決學童的情緒問題,缺一不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