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人口下降的機遇與紅利

參照目前的格局,基本上公營中學已呈現兩極化走勢:一種是很受家長歡迎的中學──每年自行收生報名時都出現十數倍的生位比例;另一種是堪稱弱勢的中學──每逢公布派位結果時,傳媒就以瀕殺邊緣來形容這類學校。
9月中全港中學中一學生人數公布,報章總會報道全港今年要減多少班,藉此反映「災情」的嚴峻!這已是近幾年來的例牌新聞。其實這個做法基本上無助改善導致這個「災情」出現的難題,筆者認為這個困難完全是由於規劃失誤所致。升中學生人口下降本來就與本地出生人口向下調現象息息相關,如能及早注視這個問題,並且認真地重視其影響,當局行政規劃部門應能商訂一些措施把問題加以調控。其實,一早就有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把這個人口下降的現象善加運用,使之成為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令本地學校教育有更好的素質保證和提升基礎教育,獲取更多的效能。
 

推行小班教學的好時機

 
筆者多年前已提過這個機遇,會令中小學系統在不必投入額外公帑就可以提升教育素質。當時亦有教育界人士及議員提出,藉人口下降推行小班教學。以本港教育發展的水平和在資訊科技的運用;對不同能力兒童的培養經驗;在視教育為投資而不只是開支的概念下,每班學生人數仍一刀切定於一個接近40人的基線上,實在有點兒貽笑大方。可惜,官方以「小班教學研究指出與效能提升沒有必然關係」為理由擱置這些想法。如今在人口下降的機遇下所推行的救亡行動,上述想法或多或少已像借殼上市般冒了出來。可惜那是規劃、見步行步、擠牙膏式地推出,可能都是成效不彰,既未能有效抒解學生不足影響學校生存的危機,也無助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的資源投放策略。
 
參照目前的格局,基本上公營中學已呈現兩極化走勢:一種是很受家長歡迎的中學──每年自行收生報名時都出現十數倍的生位比例;另一種是堪稱弱勢的中學──每逢公布派位結果時,傳媒就以瀕殺邊緣來形容這類學校。可是所有公營學校的資源投入和師資素質都是大致相若,由於人口下降急劇,結果令入讀兩類學校學生的平均每人所得的資源卻相差甚遠。此外,因為「上移錯配」更令部分能力不足的學生升入上游學校而飽受學習壓力;同時長於照顧能力稍遜學生的學校卻苦於無學生可教。換言之,前一類學校的教學成效有被蠶食之危機;後一類學校的生存指數就一味向下滑行。可是,後一類學校的社會功能卻絕非前一類學校所能承擔得到,綜合結果就是令本港教育質量大打折扣。值得留意的是,社會投放於公營學校教育的資源其實並非縮減很多,所以根本就沒有教育紅利可言。筆者提出以下策略,期望能在派位過程中作出行政修訂,以同樣資源投入而盡量令學校和學生可以享有多一些紅利。
 

設定新的派位指標

 
第一個是支援弱勢學生的指標。利用現在局方已有的學生資料,為所有被評核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增加一個加權指數(例如:每個第三組別學生計算為1.5人,嚴重級別 SEN 學生計為2人);經加權後放入派位系統內算出需要派學位的總量。這個方法既可以幫助有需要的學生獲得較多資源,亦可以支援主力收取弱勢學生的學校可得到合理地較多的資源提供。此為學生所得的紅利。
 
第二個是體現合理分配的指標。由於短期內適齡升中學生人數大起大跌,以往一刀切式固定班人數的做法根本處理不到這個變化;每每危機出現再去找解答時已經費時失事,甚至惹起無謂爭拗折騰。每年派位前計算應屆小六學生總人口(即加入上述加權指數後所得的總量)與上屆總量的比例,用以調整各校所得中一學生人數,無形中出現了一個「可加可減」的派位機制。此為各等級學校所得的紅利。施行初時應引用之前六年的平均數作對比值,以消除因近年人口下降所產生的影響。
 
透過這兩個指標處理的派位方法,筆者認為所有學校都回復近似當年實施三級制派位的優勢(學生能力較相近),同時學生亦可獲派較合適水平的學校。老師亦可專注於施教,不再需要花費心力去搞學校宣傳(目前連一級中學都要去推銷自己)。當局亦不必憂慮升中人口漲落和「殺校、建校」的難題。這些則是全社會所得的紅利。至於家長選擇權的討論,日後再加探討。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