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創新的 “Why, What & How”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若不勇於冒險創新,學校一定會被環境所制,無法追求卓越。雖然學校變革未必可於短期內取得任何進展,但因它觸動人的思想範式轉移,也會影響整間學校文化的全新改變。

「創新」在今天的意義

記得筆者在90年代某間學校進行學校改革時,適逢該校創校30周年校慶,於是筆者用了「蛻變更新」(To innovate & change)作為該校獻校30周年的一個變革里程碑。近日出席了一個有關「變革與創新」為主題的研討會,講者數張投影片展示了有關「創新」(Innovation)相關意思的內容,令筆者深入反思「創新」在今天的意義,投影片的內容包括:

–       “Innovate or die?”

直譯是「創新或死亡」,俗套一點說,意即「不進行變革創新便只有死路一條」!這種思維會令改革領導者在公司/機構救亡時便孤注一擲,因為「不求變革便等於死亡」,所以認為改革創新是公司/機構求生的唯一出路。

–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do not come from the tempest but with the rustling of the breeze. ”

從文字表面的字義去解讀,我們可以理解成「創新機會從不會像暴風雨的聲勢來臨,它反而會像微風輕輕吹過的樣子」,即是創新變革不一定予人一種雷聲大大的感覺,創新可以是很實際,讓人有一種溫暖及舒適的印象。

–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manage change is to create it.”

「管理變革的最佳方法就是去創造」,予人有新鮮感、舒服感,容易接受。

–       “One cannot manage change. One can only be ahead of it.”

「我們不能管理改變,但我們可以超越現狀」,正說明滿足現狀只會令人倒退,要勝過未來,唯有創新和改變。

–       “The only thing we know about the future is it will be different.”

「我們只知道將來的出現,會帶來不同」,包括面貌不同、設計不同、形態不同、方法不同,因為未來是怎樣,我們無法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將來可能是未知之數,但改變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將來。

–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new, you have to stop doing something old.”

「如果想尋求新事物,嘗試新突破,我們便需要破舊立新」,所以從今天起,我們便要停止沿用舊思維。

至於學校可怎樣應用上面所述的創新意念,去改變學校現況,尋求突破?以下筆者嘗試用以往一些學校領導和變革管理的經驗,去印證上述有關“Innovate or die?” 等理念可以如何在學校情境裏落實,並以實例去闡釋什麼是「學校創新的 Why, What & How」。

Why?

話說回來,學校平平穩穩,有什麼不好?一向學生成績也不錯,為什麼要改革?要創新?

對上兩個星期,筆者分別在HKU和HKBU擔任擬任校長需要評估日(Needs Assessment Day)擔任客席講師,當中提到香港校長的重要素質中,有六個專業知識範疇,是今日的校長必須要掌握的。其中「策略性導向及政策環境」就是要提醒每一位校長需盡早為學校籌劃未來有關,而且校長需要大膽創新並須確保整個學校社群能參與籌劃過程,因時制宜,融會貫通,才可以促成學校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改善,所以比人預先一步籌劃未來,有什麼問題呢?

What?

至於創新為什麼是需要與校情配合,筆者在90年代在一間已走下坡卻面對縮班殺校威脅的學校擔任校長,由於當其時學校位處偏遠,而校舍殘舊屬火柴盒建築物,辦學條件輸蝕,另外地處區域的生源薄弱,屋邨老化,而且學生成績普遍薄弱,校譽也不彰顯,欠缺優勝辦學條件去改變命運,唯一方法就是要變革創新!因為“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new, you have to stop doing something old” 和“One cannot manage change. One can only be ahead of it”,同時基於“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manage change is to create it” 的原則,所以大膽地進行了創新及變革。其後筆者在另一間位於紅磡的弱勢中學和另一間在大坑的薄弱高中學校,當中所推動的改革與創新運動,採取的策略也與以下所述的大致相同。

How?

當年所曾使用了什麼策略?簡述如下:

  1. 首先在校建立變革創新意念的共識。透過範式轉移去幫助教師建立共同願景與專業成長,以共同遠象一起推動校本改革;
  2. 由原分上、下午制的學校改為有素質的全日上課模式辦學。因此,學生可全日留校享受健康校園生活;配合全日制的推行,學校趁機改善校園設施與課室設備,務求予人一種新鮮的感覺,增加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3. 換了全日制,學校可增加課時,令學校有更充裕的空間推行有素質的學科與非學科學習時間,也可提供更多不同種類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不受壓縮的課時下上課,並可充分發揮其潛能,師生互動機會大增,關係比前更密切;
  4. 借機舉辦30周年校慶活動,聯同校友們以一連串務實但具創意的慶祝活動去製造融洽校園氛圍,借助校友對母校的歸屬感,増加和善用社會資源;
  5. 舉行先導的校本管理措施,增加學校辦學透明度,學校設分層領導,校長積極訓練中層領導並以責任負責制作權力下移,尊重大家意見,集體作決策;
  6. 創立全新的溝通渠道,辦報以準確傳遞學校最新訊息,増強家校聯繫;另用一年時間籌組家長教師會,引入家長資源,製造學校人人有份的信息,増加大家對學校的擁有感,一齊幫助學校改革與創新;
  7. 改善校內學生成績,雖不設補課,但由改善日常教學及試卷素質入手,由一年級開始,引入課本以外知識的考題,加強中英數的校本課程設計,以平日的評估訓練去取代「一試定終身」的教學概念,結果2年後公開考試成績飛昇,並在區內表現卓越;
  8. 加強小學與中學聯繫,有地區受歡迎的中學校長主動與學校接觸並要求聯繫,以校長推薦計劃保薦學生入讀有關中學,而且學生升上中學後,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以致學校校譽日増;
  9. 邀請大學講師與學校合作進行教師專業培訓,教師教學表現有顯著提升,跟不上步伐的老師已不復見,換來是一批又一批有遠象、有承擔及認同學校改革方向的老師,一起為改善學生成績、命運而奮鬥的老師,學校士氣大振。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但不勇於冒險創新,我們一定會被環境所制,無法追求卓越、持續改進!雖然我們亦明白,學校變革未必可於短期內取得任何進展,甚或一定能成功,但因它觸動人的思想範式轉移,也會影響整間學校文化的全新改變。由於“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do not come from the tempest but with the rustling of the breeze”,學校變革不會像“the tempest” 一樣,可於一夜間令辦學成績急劇改變,但它卻會像 “the rustling of the breeze” 微風一樣吹拂着我們,令人感到自然、舒適,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改善。然而,“The only thing we know about the future is it will be different”,創新可能帶來短期震盪(註),但推行策略必需按各校校情需要,校本自決,欲速不達的!

註:所以學校改革大師Michael Fullan便有 “Implementation Dip”之說,改革帶來震盪是必然過程。

鄒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