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也要「體現新風」嗎?

無論是高效或低效的學校,今天皆正面對着一個迅速萬變的社會,資訊轟炸的年代,不斷被外界鞭策,承受着不斷增加的高期望和挑戰。

早前出席了「行政長官優質教育高峰會」,雖然對特首能首次主動約見教育界不同持分者親談教育,並承諾以後每年以「直接聆聽、體現新風」的態度和展示十分「重視、尊敬和珍重」教師意見的誠意表示欣賞,但當天令筆者最有啟發的,卻是能聆聽到OECD教育與技能總監及秘書長教育政策特別顧問Andreas Schleicher的分享所作的反思。

當天Andreas用若干大數據將香港教育現況與世界不同國家的數據比較、分析,特別他提及了香港的15歲學生在數理整體比較成績不錯,但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在最低的組別,相對許多發達國家為低,而且學生有焦慮、疏離和不快樂,其中推算原因與高度使用網絡有關;另他亦分享了 “Digitalisation & Education”, “Technology & Education” 與現今香港未來教育發展與人才培訓的關係,部分提問更直接挑戰我們以往傳統教育發展方向的問題,令與會者不能不作深入的反思!他說:

“The world is changing and it needs high-leve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orkers, but education is not keeping up. Why? What aspiration do we have in future?”

“If technology is in head of people, how education can move before technology?”

“All schools have the same curriculum, same teaching input and same technologies, but how can we move up ahead of others?”

“Deep understanding is lacking in our young teenagers. With the intrusion of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the capacity of young people in learning ability is declining. What aspiration do we have and can we educate our students to have the right belief, the necessary wills and abilities to pursue their study and future career?”

就算今天世界各國都主張學校自主、校本管理,或賦權與能,理應相比從前的學校管理更為有效,但他卻挑戰說: “Does greater school autonomy go together with high quality?” 作為一間已推行多年校本管理的學校,筆者認為這問題對大部分學校來說是一個警號:我校也需要「體現新風」嗎?

筆者曾在兩間不同的「薄弱」或「下沉」(Sinking)的學校工作,經歷了一個相同但毫不容易的改革歷程,雖然最終都能把兩所學校成功扭轉為某程度的「進步」(Moving)學校(Stoll & Fink, 1996),但當中經驗卻殊不簡單!因為我認識到一所「失效」(Failing)學校的改變,乃需要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領導者更需要有適時干預及銳意改革的勇氣!要一所薄弱學校重新得力,要達成真正的改革果效,首要的是要激發所有持分者的改革心意和動力;其次,要製造配合及支援改革的條件,這包括由學生的學習,到教師的教學表現、教學環境,以至全校政策措施與行政管理的配合等,都要作出整全的計劃和全面能力的提升(Hopkins, 2001)!

時代變得快 改革理論不合時宜

然而改變是快速的,而創新變革更需從多方面去考慮。十年前的改革理論雖然不錯,但卻不一定適用於今天。根據Fullan(2001)的建議,一般學校改革總離不開三種主要的變革元素:第一種是課程或教材的改變與更新,第二種是教學法的檢討及更新,而第三種則是概念轉移和更新。若把三種變革內容同時處理,筆者認為概念更新最不易為,因為它牽涉人的已有價值觀和傳統信念的改變,沒有這個基礎,任何深層次的改革項目也不會容易達成!

不過經驗卻告訴我們,要改變人心便要先要讓人們相信改革是可行,而屬於他們所擁有和可參與的!可供參考的改革策略,例如:營建共識、行政結構重整、領導策略改變、引進校外支援力量、全盤檢視、設計長短期改革計劃和設立一個統籌全校改革的學校改進小組等。

無論是高效或低效的學校,今天皆正面對着一個迅速萬變的社會,資訊轟炸的年代,不斷被外界鞭策,承受着不斷增加的高期望和挑戰。香港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政府亦不斷推出新措施、新學制與和各種課程改革項目,目的是想建立一個更有效的教育體系,希望最終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基於這個期望,新政策一個接一個,令到業界學校應接不暇!所以若果學校因為依戀過去輝煌成就,不思改進,仍然以「名校」自居,繼續一成不變或經常保持「僵化」(Static)的心態,結果一定會成績倒退,隨時被人迎頭趕上!

作為變革啟示,筆者建議學界朋友不應懼怕「改變」,反之我們應以「改變」為「益友」,同時需經常檢視以下的問題:

  1. 在持份者心目中,他們想見到怎樣的學校?
  2. 我校現況如何?
  3. 我們對現況表現滿意嗎?為什麼?
  4. 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變?
  5. 如何改變?

提問1指的是我們需重新檢視我們的學校遠象,我們想樂見的是什麼景象?提問2是指我們需對現況作出一個全面的評估,看看數據可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和新體現? 提問3和4乃是叫我們綜合分析意見,找出具體改革方案和必須改進的範圍;至於提問5則是要我們訂定改善計劃和推行策略,及如何評估推行改革的成效了。

如果我們信奉學校必須有持續改進的理念,向着追求卓越的目標邁進的話,我們今天必需坐言起行,付出行動,以實證為主,數據為導,利用「檢視、計劃、行動和再檢視」的改革循環,為學校未來,創出另一個新天新地!

參考書目:

Fullan, M.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pkins, D. (2001). School improvement for real. London: Routledge/Falmer.

Stoll, L. & Fink, D. (1996). Changing our schools: 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鄒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