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差異有什麼影響?讀者如何更好掌握和運用漢字?

我們通過逐字對比不同地區的漢字字形,把箇中差異明明白白描述出來之後,可以分析這些差異的來源、規律,整體歸納出地區間的字形同異現狀,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掌握漢字今後發展可能出現的趨勢。

 《漢字字形對比字典》在2022年春天出版,是我們呈獻給新年的禮物。

眾所周知,中國使用規範漢字,已經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國大陸(內地)(註1)使用的規範漢字,除了傳承字,還包括已經使用了半個世紀的簡化字,而與這些簡化字對應的繁體字只在規定的範圍內使用。中國的香港地區、台灣地區使用的漢字,則沒有包括簡化字在內。就繁體字字形來看,中國不同地區都有各自習慣的寫法。

漢字字形差異 讀者無所適從

字形的差異首先給漢字教學帶來問題。在香港地區,教師和家長指導學生寫字時,常常遇到疑問。例如,一個「化」字,倒數第二筆是一「撇」,還是一「橫」?和最後一筆「豎彎鈎」是相接,還是相交?一個「户」字,首筆是一「點」,還是一「撇」?一個「及」字,筆畫數到底是四畫還是三畫?相信,在國際漢語教學中,同樣遇到這些問題。不同工具書中,同一個漢字有時寫法不同,讓讀者無所適從。

這引起我們關注漢字字形的差異問題。中國的大陸地區以及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的漢字,到底有多少字形是相同的,多少字形是有差異的,值得比較一下。其實,這些差異的存在,是因為歷史的原因形成。漢字是我們漢民族創制的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保持有相對穩定的系統,但是它也在發展變化中。現代漢字在上述地區使用時,有些字形可能發生分化、類化現象,在筆畫關係、筆形、筆順以至部件、偏旁部首、結構上,出現差異。這些差異有些不明顯,有些明顯。這也是漢字在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們通過逐字對比上述地區的漢字字形,把箇中差異明明白白描述出來之後,可以分析這些差異的來源、規律,整體歸納出地區間的字形同異現狀,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掌握漢字今後發展可能出現的趨勢。如果經過深入研究,可以在字形存同的基礎上,制定相應政策,進一步縮小地區間的字形差異,這對於現代漢字的趨同發展,對於世界各地的漢字教學與交流,無疑能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更有利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級字表 基本反映漢字面貌

2013年國務院公布了《通用規範漢字表》。「規範漢字」是經過系統整理、通行於大陸地區現代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標準漢字。《通用規範漢字表》收字8105個,按漢字的通行度,分有三級字表。一級字表共收3500字,是使用頻度最高的常用字集;二級字表共收3000字,使用頻度次於一級字;三級字表共收1605字,是在特定領域中較為通用的字。表中8105個漢字,基本上反映出了現代社會漢字的面貌。我們考慮,要比較中國的大陸地區以及香港地區、台灣地區漢字字形的同異,必須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依據。

現時電腦字體種類繁多,所顯示的漢字字形皆有不同之處。因此,當我們要進行漢字字形對比時,字體選用是重要的考慮。基於《通用規範漢字表》使用宋體,而這亦是現代社會通行的漢字印刷體,因此我們經過調研後,採用了四種各自合乎中國的大陸地區以及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社會用字的宋體字體。這些字體所顯示的字形,均能反映各地的書寫習慣。在此前提下,我們才能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字形對比,供讀者教學參考及學術研究。

在《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基礎上,我們根據所選定的電腦字體進行字形對比。由於本字典在香港地區出版,因此把香港地區字形排在前面,接着台灣地區字形與大陸地區字形;每個漢字的屬性基本按香港地區的標準描述。

每一個字都有繁簡體差異?

目前,本字典共收字頭8229個,較《通用規範漢字表》8105字多,這是因為大陸地區的字形有「一簡對多繁」的緣故,而本字典對此做了妥善的處理。這裏需要先解釋一個問題,一些人以為漢字系統裏每一個字都有繁簡體的差異,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情況。

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所收的是352個不做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所收的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所收的是應用第二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布了《簡化字總表》,調整後的《簡化字總表》,實收簡化字2235個。2013年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基本涵蓋《簡化字總表》裏的字,僅有31個字未收入,這包括個別的方言字、異體字、文言用字及專業領域用字,這31個字已經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了。

此外,還增收了一部分在社會語言生活中廣泛使用的簡化字。現時,簡化字在《通用規範漢字表》裏約佔三成。在本字典裏,大陸地區的繁簡體字形均有列出,為了方便比較,先列繁體字,再列簡化字。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的字形和大陸地區的繁體字字形可以作比較,和簡化字字形就不比較了。

此外,《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有40個字,因本字典所選電腦字體出現缺字情況,以致無法比較其字形,存此暫缺。

根據凡例列出的分區原則,我們對《通用規範漢字表》裏的漢字進行了字形比較,按不同地區字形同異情況分別歸類。經過全面對比後,我們可以對用字現狀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了解:在本字典收錄的8229字中,三者字形相同的漢字共4378個,佔五成以上;字形不同的漢字共3851個,約佔四成半。雖因技術原因未能窮盡《通用規範漢字表》所收單字,但三者的字形同異面貌已經得到總體展現,能夠極大地便利讀者查檢、掌握漢字字形。

我們關注的是什麼?

關於字形差異的比較和描述,我們關注的是核心差異,在「字形差異描述」一欄做出了較為細緻的分析。這包括:(一)筆畫交接關係不同。筆畫是漢字構形書寫的最小單位,是組成漢字各種形狀的點和線。筆畫之間相接、相交、相離的差異通常看作是核心差異,如:「丑」、「丑」[梁潔瑩2] ,香港、台灣第三筆「橫」與首筆「橫折」相交,大陸第三筆「橫」與首筆「橫折」相接。(二)筆形不同,筆畫稱謂有別。這類字一般作為部件構字時,在書寫上亦具同樣的規律性變化,如︰「今」、「今」,香港、台灣第三筆是「短橫」,大陸第三筆是「點」。(三)構字部件不同,構字理據或其他有區別。這類字常涉及取用不同的形旁或聲旁,如:「雞」、「鷄」,形旁不同;「線」、「綫」,聲旁不同。(四)漢字結構不同,屬性不一樣。如︰「感」、「感」,分屬半包圍結構和上下結構,其構字的筆畫亦呈現出長短變化。

對於以上核心差異導致字樣內部發生質的差異的情形,本字典擇要點予以描述,可以清楚看到漢字體系從筆畫到部件再到結構的分別,從而為科學識字、準確寫字奠定基礎。如果字形僅在結構疏密度、筆形傾斜度、飾筆處理等方面有細微出入的,我們不視為字形有質的差異,不做描述。

本字典在「字形差異描述」欄目下設有四個專欄:注意、辨析、小知識、書寫提示。設立專欄的目的,是幫助讀者了解漢字的知識和書寫規律,使讀者深入了解漢字字形特點,形成正確的書寫習慣,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漢字。從這個角度看,這部字典也是一部學習字典。讀者在查找字形的同時,可以學習有關知識,利用這些知識來舉一反三,歸納推理,開闊思路。

總的來看,本字典通過對比中國的大陸地區以及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的漢字字形,系統地進行歸納並分區排列,使三者字形的同異狀況一目了然,可供各地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者查考。一部字典要經過多次的打磨才能不斷完善,我們誠摯希望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以備修訂。

田小琳
2022年春 於香港

註1:在中國不同地區之間,「香港」與「內地」為對應概念,「台灣」與「大陸」為對應概念。本字典三者並稱,為表述簡練,統一使用「大陸」。

原為《漢字字形對比字典》前言,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漢字字形對比字典》
作者:田小琳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2年5月

作者簡介:

田小琳,語言學家,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1966年山東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香港嶺南大學榮譽研究員、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主任。現任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合作博士生導師及內地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並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副主席、國際漢語節協會會長、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學術顧問等。著有《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香港社區詞詞典》《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香港中文教學和普通話教學論集》《香港語言文字面面觀》等,合著《現代漢語》《漢語句群》等,並主持修訂《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繁體版)》,主編《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漢字字形對比字典》。參與香港中小學有關《普通話》教材編寫工作,擔任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