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仔)、生仔、耳、丩

想不到我們大都以為很「俗」的「生仔」一詞,竟然早見於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所以不要以為要將「生仔」說成「生孩子」才文雅!甲骨文中根本沒有「孩」字——卻有「仔」字呢!

子(仔)、生仔(dzɐi35、saŋ55 dzɐi35

陳伯煇先生在其論粵語方言詞本字考釋一書中已指出粵語解作「兒子」的dzɐi35的本字為「子」,甚是。陳氏又指出「子」的dzi35一音是文讀,而dzɐi35一音則是白讀,並進一步說︰「大抵白讀之dzɐi35保存上古音,而文讀之dzi35乃隨北音而變,兩音有異,粵人乃借『仔』表其白讀,遂使人錯覺dzɐi35與『子』不同。」(見該書頁81-82「其他」條)不過,原來以「仔」當作「子」並不是粵人的發明。

甲骨文已經用「仔」如「子」。馬如森新版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有「仔」條。該條引孫海波甲骨文編說︰「卜辭仔子同用。」又另引一些甲骨文文句為例,如「戊申卜,永,貞︰望乘有仔在啟。」(黃氏案︰句中專名號為黃氏所加。永是「貞人」(卜人)的名字,「貞」是問的意思,「望乘」也是人名,啟是地名。)最令筆者驚喜的是,馬氏的引文之中,竟有這樣一句︰「己卯卜,

貞︰壬父乙婦好生仔。」(黃氏案︰
是貞人名,「壬」是以天干紀日,父乙和婦好自然是人名。全句的意思,依字面解釋,可能是指貞人在問上帝「壬那一日,父乙和婦好會生孩子嗎?」也可能是「壬那一日,父乙和婦好會生男孩子嗎?」)

想不到我們大都以為很「俗」的「生仔」一詞,竟然早見於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所以不要以為要將「生仔」說成「生孩子」才文雅!甲骨文中根本沒有「孩」字——卻有「仔」字呢!

耳(ji13

耳朵,我們粵語就叫「耳」或「耳仔」。「耳朵」一詞明顯後起,網上版漢語大詞典所列最早用例,是五代徐仲雅的閒居殘句︰「屋面盡生人耳朵,籬頭多是老翁鬚。」先秦經典並無「耳朵」一詞,只有「耳」。如「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伯夷目不見惡色,耳不聽惡聲……。」(孟子‧萬章下)、「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莊子‧人間世)

其實「耳」的最早用例見於3000多年的商朝文獻。甲骨文有「疾耳惟有它」這樣一句(崔恒昇簡明甲骨文詞典「耳」條引殷契遺珠271)。希望喜歡將粵語普通話化的本地人不至於以後只說「耳朵」而不說「耳」。

丩(kiu13

筆者在1994年面世的粵語古趣談(正編),已證「丩」就是「kiu13絲邊」的「kiu13」的本字。想不到在閱讀各種甲骨文辭典之時,竟發現此字早見於甲骨文。孟世凱甲骨文學辭典「丩」條,義項二︰「動詞。武丁卜辭有『王肘惟有。呼丩肘』。」(黃氏案︰即「它」字,「有它」即「有災禍」)孟氏又引述甲骨學家姚孝遂的意見,說︰「丩用為動詞,王肘有疾,丩有纏繞義,謂以物纏繞其肘以治療之。」姚氏的解釋在我們講粵語的人看來,絕對是順理成章的。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