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職教育?孝道?

因着經濟的進步,全球的教育水平增長,科技的發展,生活的節奏已經不容許我們堅持繁文縟節,不少傳統、儀式一再簡化、刪除,到最後只剩下外在的形式軀殼,離開事物的本質愈來愈遠。

有一天站在校門前,跟回校上課的學生及家長打招呼,那時我正與家長聊天,忽然間,有一個他校的學生,大概是四、五年級左右,在他背後跟着的相信是外傭,正為他背書包。

趕時間的孩子?

由於他的行為,儘管我正聆聽家長的說話,但視線和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了過去。校門對出已經是馬路,在早上不少的士都會在這裏上落客,突然有一輛的士駛近停下,那位學生也趨前。司機拉下車窗,對着孩子責備﹕「你懂不懂禮貌?你懂不懂禮貌?」原來那同學看見的士展示了暫不載客的牌子,可能因為焦急,仍然刻意站在車前,於是就出現了這個場面。

事情繼續發生,孩子帶點激動地對着那司機說﹕「我要坐車呀!」司機聽後更為憤怒,再次質問他「究竟懂不懂禮貌?看不見牌子嗎?」並打開車門準備跟他繼續理論。孩子卻沒有理會,無視司機的質問,繼而截停後來的的士,取回在外傭手上的書包,絕塵而去,現場只剩下一臉無奈的外傭慢慢離開。

初時我會覺得孩子不懂看「暫停載客」的牌子很正常,假如趕時間,自然見車便截了。但後來聽見他這樣回答「我要坐車」,我便知道這是他的慣常用語。大家知道孩子何時會用「我要……」的句式嗎?一般是3歲到幼稚園階段,假如在小學階段仍然常用的話,那很多時這位小孩在家中也是「小霸王」了。

後來看見他對司機的責備竟然沒有回應,我十分詫異,因為一般小童假如受到陌生人的責備,首先是會愕然,不懂招架,如果是「頑皮」一些的,會即時惡言對罵。如果是內向一些的,則只會呆立當場,等待其他人來協助解圍。可是,這位孩子完全忽略司機的回應,只顧自己找另一架車子,這實在是意料之外。

什麼是子職教育?

我不期然想到近年多提及到的子職教育。子職教育其實就是增進子女的職份的教育,簡單來說,孩子在家中應怎樣承擔自己的責任呢?如何對待長輩呢?這都是子職教育的範疇,在古代,我們用一個字就能解釋──孝。

孝道,是我國傳統美德,先是對父母的服侍,繼而推而廣之,是對親族長輩的尊重,然後就是對身處社群中的長者,較年長的人士應有的禮儀。西方並沒有孝這東西,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到他們成年而止,子女很多都會自行離家遷出,亦沒有必然的責任供養父母。

對於親戚,無論是伯父、叔父,或是姨母,也一概只稱”uncle”、”aunt”,就是如此乾脆。有時候看外國電影,看見小孩子與長輩對答,就如同跟平輩同學、朋友傾談一樣,心中覺得不太自然,也許在他們的文化中,那是一種對等的尊重,但這與華人文化確有不同。

香港是一個中西混雜的地方,有些事情會按外國的方式處理,但在價值觀上,我們大都繼承傳統華人的思想,父母要愛惜孩子,子女要孝順父母。就着這事件,我會思考,這孩子的家庭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呢?家長的教育背景又如何的呢?為什麼孩子在個人的職份上未見應有的態度?是哪一個環節出了缺失?是教師沒有教?家長對孩子有沒有要求?還是過於溺愛?

失落的傳統價值

然後,我們就一個又一個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而忘卻問題本身,也許是我們──作為家長,某些價值在我們的身上已經失落了。假如我們再追問,為什麼會在我們的年代失落?

我記得年紀還小,就讀小學的時候,只要不聽話,爸爸一句話說了算,可以一晚沒飯吃,就這樣跪在地上;老師一句責備自己,立刻羞得面紅耳赤,不敢抬頭;新年必須先向家族中年紀最大的爺爺公公拜年,不是打電話,而是到他們的家⋯⋯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這些類似的經驗。但是,時代就是不同。

因着經濟的進步,全球的教育水平增長,科技的發展,生活的節奏已經不容許我們堅持繁文縟節,不少傳統、儀式一再簡化、刪除,到最後只剩下外在的形式軀殼,離開事物的本質愈來愈遠。

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重視親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並且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孩子如何思考以及回應父母的愛,對長輩的尊重,對老人家要禮讓,孩子都是受教的。只要我們提供到教育的場景,他們就願意聆聽學習,我那天所見也不過是一個片斷。

陳章華